2011-09-11 08:25:00 我要评论
吴晓颖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今年的教师节恰遇“双节”(教师节、中秋节)并联,这让许多家长为给老师送什么礼、怎么送、送多少而头痛。
去年送金条今年送旅游
“女儿刚入幼儿园,不知道园里的送礼行情,东西太寒碜了拿不出手,太贵重了家里又没经济实力。”成都市民李静这几天很纠结。
部分家长表示,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已成一种社会风气,然而动辄上百、上千元的礼品费,却让工薪阶层“吃不消”。成都网友“@sophia-more”称,儿子所在班级的家长去年竟有人提议送金条。
“礼品、礼券、购物卡、红包、请吃饭都不流行了,现在时兴送旅游。”李静向记者透露,她的表姐在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逢年过节,家长拎着各种奢侈品、外国货蜂拥而至。让李静震惊的是,有的家长出手阔绰,竟送出价值上万元的海南三亚游的三人游套票。
不送礼会被潜规则伤害?
在教师节送礼名目繁多、礼物不断升级的同时,家长们一边暗自叫苦,一边却频频出手。
一些家长透露,教师节送礼已和心意无关,不送礼实则怕孩子成为学校潜规则的受害者。在学校,小到调座位、换优质同桌、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大到当班干、入团入党、评三好,哪件事不是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说了算?
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家长对老师的看法陷入误区,认为送礼越多,越能得到关照,形成了攀比风气。忙着送礼的家长为求“孩子不受欺负、得到照顾”的心安,其实大可不必。很多学校的老师都认真负责,不会因哪个孩子的家长多送了一张购物卡、一盒月饼,就对学生厚此薄彼,另眼相看。
送礼不利于孩子品格塑造
我国设立教师节本是为了弘扬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让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恩之情。然而近年来,节日的尊师味渐淡,功利味却渐浓。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认为,教师节家长送礼攀比的背后是经济实力、权力大小、资源多少的较量。这对学生家庭来说,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对孩子来讲,也无异是种“反教育”的“教育”。如果孩子从小因“父辈”关系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在享受特权的环境中成长,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特权意识,对孩子品格、道德的塑造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育承担过多社会功能,而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又缺乏有力监管机制、学校内部学生评选机制尚待完善,这种结果会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