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 07:22:00 我要评论
关开亮 来源: 大众日报◆核心提示
2012年春节后,随着“用工荒”来袭,不少商家开始把工作日结作为招揽务工者的“利器”,以工资日结为形式的短期派遣、终点派遣在劳务市场得到迅速推广。但记者采访发现,工资日结在使供需双方矛盾暂缓的同时,也让双方出现了更加难以修补的信任裂痕。
□ 本报记者 关开亮
日结的“诱惑”
“工资多久一结算?”6月14日中午,刚从菏泽来青岛的求职者小闫顶着烈日在沈阳路马路市场的摊位前驻足查看,并不时与职介人员交谈了解情况,结束时还不忘追问这么一句。
刚参加完高考的小闫,自觉升学无望便决定来青岛打工。“我暂时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些体力劳动。因为工作没前途,所以我不想长干,又怕拖欠工资,所以我想找个短期结算工资的活儿。”被问及为何关心结算周期时,小闫的回答显得很有逻辑并振振有词。
随着务工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小闫的心理相似者不在少数。在年初“用工荒”袭来时,不少商家甚至把工作日结作为招揽务工者的“利器”。在相隔约几百米的四方区人力资源市场,同样可以看到工资日结的招工广告,如青岛锐捷科技包装有限公司招仓库零工,每天60元; 青岛涵韵机械有限公司招学徒工,每天50—60元。
相比较于市区内的工资日结还星星点点且局限于服务和建筑行业,工业园区的工资日结已在纺织、电子、小饰品加工等行业内普遍推广。记者走访发现,在青岛城阳区的流亭工业园、邱家女姑街道和王家女姑街道,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家庭工厂在招聘日结工人。
在城阳区流亭工业园,一位“日结工”告诉记者,工业园区内家庭工厂的老板大都是附近大型厂家的老员工,在了解行业和有了一些门路之后,开始自行创业。但受制于资金原因,无法雇佣大量的正式产业工人,而在与客户签署生产协议之前,客户一般对工厂做产能评估,即该工厂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订单,为了通过产量评估,家庭工厂的负责人在情急之下会找“日结工”来救场,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日结工”的经济和管理成本要远远低于正式工,进而扩大“日结工”的比例,甚至只招“日结工”。
日结制弊端重重
尽管工资日结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劳动者能按时拿到薪水,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也表现出担忧,毕竟工资日结折射出雇佣关系双方的互不信任。
工资日结或者说“临时工”在法律上被称为非全日制用工,“如果从纯理论的角度理解,非全日制用工本身是一种灵活就业形式,双方对彼此的依赖都不大,对双方产生的危害都比较小。”在济南一家大型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张博向记者阐述了他对工资日结的看法,“但如果在用工期间出现工伤事故等,因为双方订立的是短期的、口头的用工协议,在处理事故纠纷时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的问题。”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日结工”的大量涌现,还使得一些家庭工厂成为空架子,通过产能评估之后签下的订单,再转给下家,通过雇用“日结工”进行生产,这在中国南部的加工业重镇如镇江、泉州、东莞,已成为“潜规则”。
对于家庭工厂聘用“日结工”来降低成本,青岛新市民之家主任陈明钰也认为:“这本身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劳资关系不稳定,产能的提升只能是表面现象。”
根源在劳务派遣制度
在陈明钰看来,“工资日结”不仅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很危险。”
“工资日结说白了就是临时工,长此以往,务工者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责任心。”陈明钰说,“日结工”的心理大都是这个工作干不好我再找下一家,大不了今天的工资不要了,100多块钱而已,抱怨一下就算了。而用工方也不会下工夫去关注维护进而修补雇佣关系,更不用说提供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了。
要修补雇佣双方的信任裂痕,根源在于劳务派遣制的滥用。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认为:“目前,劳务派遣用工在中国是过度滥用,早已经偏离了这种用工方式的初衷。”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问题用一节的篇幅作了专门规定,其立法目的就是对劳务派遣进行严格限制,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成了众多用人单位逃避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法律义务的主要“出路”,因而实现了空前的“繁荣”。
陈明钰认为,政府应加强引导,“我们需要政府税收的支持以及培训,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而是指引性的培训,通过媒体,让雇主和务工者知道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每个劳动者都是社会的细胞,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劳动者的家庭才能和谐,劳动者所在的社区才能和谐,进而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陈明钰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