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3 07:51:00 作者:李海燕田可新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1月14日,济南市历城区启动了“万名党员帮扶困难群众、创先争优争做服务先锋”活动。这项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困难群众帮扶活动,是历城区在“阳光民生”“输血”式救助、解决困难群众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造血”帮扶,着力解决困难群众长期发展问题的一项新举措。该区计划让全区困难群众“一年生活温暖有保障,两年脱贫奔富有希望”。
从2009年4月起,历城区建立了“阳光民生救助体系”,从那时起,“一部热线,两个指数,三级网络”为该区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合理支配资金、动态追踪救助对象搭建起了有序、高效的运作平台。如今,“阳光民生”的理念已渗透到全区各项工作中,边际效应不断放大。
一部热线、一个系统“阳光运作”
1月12日,三九天寒气袭人,记者来到历城区西营镇石门沟村李在贤家,一进院门,6间白瓦房崭新敞亮,暖意融融。“2009年的一把火,把俺家烧了个精光,这新房是政府帮着盖起来的。”李在贤告诉记者,家毁了,全家人都觉得“天塌了”,可没想到,火灾当天镇政府就送来棉被和米面、安排好食宿,第二天一大早,区政府又送来了5000元钱,还把他家列入了“阳光民生安居工程”,前后给了共两万多元,新房很快破土动工,没多久,他们又住进了新居。
政府“出手”何以如此迅速?原来,是历城区的“89012345难有所济”热线起了大作用,老百姓有了难事,一个电话,政府第一时间提供帮扶。而这背后,是政府投入200万元建立的应急救助基金,和一个高效灵敏的办事流程。近两年来,已应急救助472例,发放救助金96万元。
“应急救助靠热线,平时救助靠系统。”历城区阳光民生救助服务中心主任李蓉芳为记者做了演示,登录系统,2.13万户4.63万名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立刻显示,系统根据每人的收支情况、住房状况、受助历史等按特定公式生成贫困指数和需救助指数,并加以排名,谁家更困难、谁家急用钱一目了然。“帮助谁、怎么帮,都要经村、居委会公示无异议后才能‘入库’,一切都在‘阳光下运作’,全程进行监督。”李蓉芳说。
三级网络信息灵通实时救助
山大路街道闵子骞社区居民向阳一家,每月仅靠420元低保金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10年8月份,女儿向艺鸣接到了山东经济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本是一桩喜事,一家人却因交不起学费一筹莫展。正在此时,街道和居委会主动上门,给向艺鸣送来了大学第一年的学费5000元。
“这多亏了系统‘消息灵通’。”该区救助工作人员介绍,系统里有个救助“闹钟”,“每年临近毕业季,它会自动汇总困难学生情况,提醒我们关注这些孩子的入学、就业问题。”通过此类预警,2009年以来,该区已经投入了228.4万元,对家庭困难的高中毕业生,按照“考入大专(高职)、普通本科、重点本科的每人分别给予2000元、2500元、3000元,城乡低保家庭子女考入大学第一年全额救助”的标准,及时给予一次性救助,目前受益学生达808人。
能让系统如此“灵通”的,是该区搭建的救助服务网络——区救助中心为中枢,42个部门、街镇服务站是枢纽,641个村、居服务点则是基础。每个服务站、服务点都设联络员,宣传政策、入户调查是他们每天的工作,只要群众有了新难题,都会在最短时间被上报。应急救助后还会有常规施救随时跟进,这令救助帮扶实现了由节日慰问向日常救助、被动施救向主动帮扶、静态观察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阳光民生”不断升温广泛覆盖
救助不能止于应急。自2009年起,历城区把救助工程的“阳光”品牌不断做大,辖区群众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都成为重点覆盖的领域——
近两年来,全区安置困难群众实现就业205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3323人;设立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共对1823户城乡大病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233.85万元;投资5500余万元,按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对12处农村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每年为全区1400多位9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生活补贴100余万元;投资2180万元,资助1356户困难群众修建住房,如今已实现全部完工入住……自2009年以来,历城区政府投入救助资金共1.24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0.79万户次40.16万人次。
“救助阳光”持续升温。2010年底,历城区投入200万元,为1.7万名城乡低保群众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最高给付20万元;而辖区企事业单位、驻区部队、社会团体“联户”帮扶活动一直在广泛开展,许多受助群众也积极参与到了互帮互助的行动中去,民生救助的“蝴蝶效应”不断显现。
“阳光民生救助体系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历城区委书记李胜利介绍,近两年来,群众因民生问题的来信来访由前几年年均1300余件下降到2010年的不到300件,信访量同比下降76.9%。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