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廷华
我的家在章丘南部山区。俺这里的人说话都是浓浓的方言土语,其含义在字典里根本无法弄清。还有一些土语就像字典里的词汇一样,都有双重或是多层意思。朋友、客人初来乍到时,听我们当地人说话,只会一头雾水,不知说的是啥。
我们这里的土语大体可分两种:其一是从字的含意上大体可以弄懂的土语:比如月亮,土语称“月媒奶奶”,其意与月老相近,向外来人一解释就能理解。还有一首歌谣:“月媒奶奶,拄着拐拐,东家走走,西家来来……”此歌谣猛一听好像没有啥意义,其实,这是反映月亮初升到一户户农家小院的一种美景,也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老人们认为,人间姻缘是月媒奶奶所定。其二是土语本字词表面根本就无法解释,只有本地人明白。
下面介绍一段土语:“你看这这个长得这个勺样,说话到三不着俩,办事稀汤,一个纯二不扯子。”要想理解这段土语的含义,只能分开字词给大家解释。“这这个”是指某人,且又是对其看不起或是有敌意的意思;“勺样”是指人长得傻或是爱闹鬼脸的意思;“到三不着俩”是指说话毫无根据且说不到点子上;“稀汤”是不实际有水分;“二不扯子”是指不和正常人一样的意思。把这段土语解释成普通话:这个人很傻,说话水分太多,办事又不实在,根本算不上正常人。
笔者搜集了家乡有特色的方言土语,就有几百条。因这些土语让外地人难以理解,还闹出了不少趣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俺村小学分来一名二十来岁的南方女教师,叫陶敏,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她长得圆脸白皙,与山里人的黑红脸膛相比,就像煮熟后刚剥下蛋壳的蛋清那样鲜嫩。人们背后叫她“鲜水杏”。那时学校领导号召老师们要主动走访社会,要和公社社员们打成一片,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因此,每逢周日,老师们便领着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这天,陶敏老师在生产队刨地,看到甲乙俩青年边干边打闹,甲说乙“耳形”,乙说甲“勺样”。陶敏老师不知他俩说的啥,上前询问。那俩青年刚要张嘴,被生产队长瞥了一眼,用眼神止住。队长向陶敏老师解释说,这“勺样”是“英俊”的意思,这“耳形”是“好”的意思。女老师连连点头,并记在了随身带的日记本上。其实,这“耳形”是指男女有染或是倾向这方面的意思。这本是俩青年开的玩笑,队长怕陶敏老师当真把他们理解成那样的人,便抛开了这句土语的本意。傍晚收工的时候,陶敏对全班同学作总结,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刨地,男同学干得挺“耳形”,女同学也挺“耳形”。今后,我们要多多参加生产劳动,争取更“耳形”……这可好,笑得社员们前仰后合,队长怕老师看出破绽,马上一努嘴,社员们这才鼓起了掌。
土语是浓浓的乡音,更是富有地方色彩的宝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