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40年8月中旬,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黄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易名《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组歌在学校召开的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演出,《沂蒙小调》由阮若珊独唱,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自此,《沂蒙小调》迅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日寇占领区的部分青年学生也暗地里学唱。同时,各地还出现了一些在《沂蒙小调》前两段歌词基础上的改填新词本。
由于那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沂蒙小调》的原本、修改本、改填新词本均未正式出版。经过多年战争环境下的口头传唱,歌曲作者的姓名与歌名逐渐消失,曾先后出现以歌词为名的《人人都说沂蒙山好》、 《沂蒙山好》,以歌词的衬词为名的《那个》、《那格》、《哎嗨哎》等多个代歌名。
1949年4月,由陈曼鹤编辑、陈一虹发行、美乐图书出版公司印制的《民歌集》(中国之部),纳有一首无作者三段词的《沂蒙小调》。经考证,这是《沂蒙小调》的第一个歌词删节刊印本。此《民歌集》能于上海解放前夕的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出版发行,堪为珍贵。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群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本文作者注)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也波及到全国各地,至今盛唱不衰。首唱人是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受王音旋的演唱影响或经她的声乐指导,多年来,培育出了歌唱家韦友琴、彭丽媛、王世慧、冯欣和民间歌手庄惠英、宋守莲等诸多音乐人才。
1999年9月26日,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白石屋村,召开有临沂市党、政、军领导同志、特邀的原抗大一分校的老校友、上海与山东两地的抗大研究会代表及当地人民群众代表一千多人参加的大会,隆重地举行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建筑群揭幕典礼。
《沂蒙山小调》的著作权不容埋没
阮若珊(1921-2001)是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新时代女性。是具有刚烈诗人气质的歌词作家,在创作《反对黄沙会》歌词的时候,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满腔热忱地道出了沂蒙父老乡亲对家乡山水的深情和爱恋。在后来对《沂蒙山小调》众多的改词、填词中,均完整地保留了《反对黄沙会》的前两段歌词,不作任何变更。
而曲作者李林多少年来从不为音乐界有人无中生有地诋毁《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和曲作者去据理力争。他一直不计名利地信守: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大群众喜爱认同,那就是无上荣光。几十年间,他始终不肯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说话、写文章。
根据法律上关于享有著作权作品必须具有的独创性的解答,《沂蒙山小调》完全具备这一特征,它不是一首无作者的民歌,而是一首有词曲作者的创作歌曲。
现在,有的从前论述《沂蒙山小调》为民歌的论文作者已不无悔意地说:“我们错过了阮若珊、李林生前与我们伴有的共同岁月。如果,当年大家能够与《沂蒙山小调》的作者情融交往,何有今日释读之苦。”
(本文作者为原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在国外也具有一定影响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已经整整70周年了。它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在跨世纪的不平凡的旅途中,这首本是有作者的创作歌曲,却被人定成无作者的“民歌”。其实,这首著名的民歌,其诞生史、续词史都是可以追溯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