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财经] [生活] [体育] [ IT ] [娱乐] [社会]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大众电脑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大众网其他刊物 >>

山东青年报 齐鲁少年 山东青年        
   
大众网首页 -> 山东青年报 -> 青年报七版


“光荣之家”屋檐下的咱爹咱娘


大众网-
山东青年报   2002-08-01 15:39:00 sdqnb20020801

  □本报记者  孙金华  通讯员  宋志强  杨鸿
  是什么,让他们和平年代扛起了枪?
  是什么,让他们在别人花前月下时心甘情愿地守卫边防?
  善良而高尚的父母啊,在战士身后永远挺立着脊梁。
  他们,有的把卖血的钱,寄给了兵儿子;有的听着军号声作息,
过上了准军事化的生活;有的在生命垂危时,也见不到自己的独苗苗
……
  然而,在有的地方,他们高尚的情怀却在被漠视着,他们应有的
权利在被打着折扣。
  本文是军人父母情感的全记录,是一首献给军人父母的赞歌;同
时,也提出了一个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与普通百姓相比,军人的父母多了份荣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又少了一份实惠。
  “八一”前,记者走进了军人父母的精神世界,品味他们生活中
的酸甜苦辣。
  家有军人——永远的自豪
  儿子当兵,父母自豪,这是军人父母普遍的情结。无论是家有财
产万贯,还是草房一间,当“光荣之家”的匾牌挂到了门上,人们就
会对你多一份尊重。
  李仲海是一个私营企业主,家里的资产连孙子辈都花不完,但他
依然把儿子送到了部队,他说:“不为别的,就想当一回光荣的军属。”
  在济某团服役的陈楠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感觉:小时候,每逢过年,
村里的小学生都要扛着彩旗,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地给军属拜年。每
当这时,我的父母会情不自禁地呆上一会儿,那时候,我已能读懂父
母眼神中的羡慕。
  某部指导员张艰说,在他们村里,召开大会,军属都坐前排,村
里放电影,家家户户扛着长条凳去占位置,但最好的位置都留给了军
属。
  最大荣耀——儿子有出息
  这是普天之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而军人的父母此种心情更加迫切。
许多战士父母非常看重儿子进步,信上哪怕一句“连长表扬了我”,
都能让他们高兴得睡不着觉。
  某团一位股长说起他父母的一件事。连队搞“飞毛腿五公里越野
赛”,对前5名的战士,连队寄一张明信片,盖上连长、指导员的章。
就是这张“小纸片”,一到村里,大家相互传阅,父母还把这张明信
片,用图钉钉在正屋的中央。据说,只要家里来人,父亲就要当一回
“解说员”。
  某团五连指导员刘专说起了一位四川兵父母的故事。这名战士的
家在高山峻岭之中,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那年,他考军校需要30
0元钱买书,信寄回家时,他并不抱希望。没过几天,父母的汇款单
却到了,父母只告诉他钱是借的。后来,他考上了军校,放假回家,
邻居告诉他:哪能一下子借到那么多钱,那是你父母两人卖血的钱…

  士官王吉树的父母以拾垃圾为生,入伍时他身上只带了10多元钱,
那年,他转士官的消息传到家里,成为他们村里第一个“留在部队干”
的人。父母咬着牙买了两百个鸡蛋,染成红喜,挨家挨户地发。在他
们心里,这是一生中最荣耀的事,只有如此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士官夏林的父亲,一直想到部队看看,可生怕自己到部队会让儿
子分心,影响进步。儿子很争气,每年不是嘉奖就是立功。可荣誉越
多,老父亲越不敢去打扰儿子,儿子当兵第7年,父母下定了决心,
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准备去看儿子,可不幸的是,临行前父亲得了
肝癌,很快离开了人世。到军营看看“优秀的儿子”,成了他父亲一
生的最大遗憾。
  儿行千里——思念作伴
  思念,是距离馈赠给军人父母的礼物,散发着淡淡的苦涩,又凝
聚着浓浓的甜蜜。
  江西省永修县的张利荣老人,两个儿子都去了部队,一个在新疆,
一个在山东。平日里,老两口身板子还挺硬朗,儿子不在身边也不觉
得有什么不方便,可一到节日看到人家儿孙满堂,心里酸酸的。去年
春节前,两个儿子都说回家过年,老两口着实乐了一阵子,又是买年
货,又是打扫房子。到了除夕,老两口在村口土堆上站了几个小时,
也没望到儿子的身影。原来兄弟俩都因有任务,取消了假期,可村里
惟一的一部电话也打不通,无法告知父母。这个春节让两位老人过得
一波三折,人也苍老了许多。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某团保卫股长荣加德说,他的父母以
前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只看老家合肥,后来他考入了济南陆军学院,
“济南”又成了父母的关注点,一看有冷空气,就担心他衣服够不够。
后来,他分到潍坊,父母又转移了目标,把潍坊纳入必看的城市。
  士官孙晓晓的老家后面,驻扎着一个雷达站。小孙当兵后,军号
声成了父母最爱听的声音。清晨,起床号一吹,父母就醒了,两人就
开始议论:“这会儿晓晓该在穿衣服了!”中午开饭号一响,两人又
嘀咕:“晓晓他们今天中午饭不知道吃什么,合不合胃口?”久而久
之,父母的作息时间就听军号声了,过上了准军事化的生活。
  厄运面前——再苦也不说
  许多军人的父母,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成全儿女的事业。对此,
他们从不说,有的甚至压根儿没有想过这叫“牺牲”。
  2001年6月17日,某炮团一营副营长张勇,打好了背包,准备外
出训练。傍晚,他接到一个永生难忘的电话。早在10多天前,母亲就
生重病住院,老人再三交待儿媳,这事别告诉张勇,免得他工作分心。
令人想不到的是,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6月17日傍晚,老人似
乎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喘着粗气把儿媳叫到床头,她要听听儿
子的声音。儿媳流着泪从值班医生那里借来了手机,拨通了电话。张
勇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母亲,可老人却什么也说不出。两个小时后,
妻子打来电话说,母亲走了。
  上等兵江远祥来自广东五华县,在家最小,是母亲的宝贝疙瘩。
去年10月,母亲得了食道癌。父亲早就想打电话,可母亲一次又一次
阻拦:“义务兵是不可以回家的。”到母亲进入昏迷状态,江远祥的
叔叔才打来电话。江远祥下午到家时,母亲已于当日上午合上了眼。
  平常日子——默默地承受
  逢年过节,许多人会想到军人的奉献,军属的艰辛。其实,军人
的父母真正的辛苦是一天又一天的平常日子,常年累月操持家务,日
复一日地挥汗于田间地头。
  某团一营战士刘洪强,父亲1997年去世,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
下了不少债。在纺织厂工作的母亲又下了岗,母亲只好领着妹妹外出
打工。每次给刘洪强来信,总是说一切都好,其实他母亲离家时就得
了脊椎病,为了多挣几个钱,几次晕倒在工地。
  某部朱指导员在家是独生子,父亲早就去世,家里就3间破房子,
母亲邢家兰由于不堪生活的重负和压力,患了一身病,年近80的奶奶
卧病在床靠他侍奉。一年春节,南通市和如东县民政部门的领导到她
家慰问时问邢家兰:“家里有啥困难,你尽管讲。”邢家兰一个劲地
说:“没啥困难,家里还都好。”望着四壁斑驳的房子和病床上的老
太太,县民政局的一位领导悄悄地放下了带在身上的800元钱。回来
的路上,局领导在车上拍了板:市局出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里掏一
点,由乡武装部长抓落实,限3个月把3间房子翻盖一新。
  因为儿子在远方,老人要干青年的活,女人要干男人的活,小孩
要干大人的活。军人的家庭里,每一天都发生着“角色互换”的事。
  紧要关头——别给家丢脸
  某炮团五连班长夏刚,1997年12月入伍后不久,便遇上了长江抗
洪抢险。“小刚的部队出发了没有?”多少次,母亲一拿起电话,父
亲总是摁住她的手,“去不去是部队决定的事,你问那干啥?”母亲
整天盯着电视画面,希望出现奇迹,能在电视里看到夏刚。“看一眼
知道了底细,我就踏实了。”母亲静静地看了一个多月的电视,人瘦
了。抗洪结束后,夏刚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泣不成声。
  某部战士钱峰回家探亲,正逢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消息发
布后,钱峰的父亲以军属特有的敏感马上就对钱峰说:“你赶快回部
队吧!”“假期还没结束呢,再说部队也没发电报。”钱峰解释说。
父亲严肃地说:“这个时候,你还等电报?快走,明天一早就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把钱峰送上了归队的火车。
  “如果打仗了怎么办?”笔者在某团营区,碰上了一位来探亲的
母亲,她先是一怔,然后回答:“人家的小孩去,我家的小孩也去。”
没有慷慨之词,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却又透露出不甘人后、勇于牺牲
的崇高精神。
  军人父母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无私胸怀,正是“光荣
之家”永远抹不去的底色。
  光荣之家——不应该贬值
  怀念,有时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光荣之家”门前的景况也在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改变。军人的父母也承受着这种变化。
  士官陈居伟说了一件事。去年,村里收这费那费,他的父亲觉得
收费数额比往年提高了,就多问了两句,村干部不耐烦地说:“亏你
还是个军属。”噎得他父亲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陈居伟说:“军属
怎么了?军属是该为别人做榜样,但也有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士官林凤雨的父亲说,儿子当兵5年了,春节给军属拜年已中断3
年。前两年,敲锣打鼓地拜年,虽然平时辛苦一点,可一看这热闹劲,
老人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再苦再累也忘了。可后来,不知咋回事,村
里不拜年了,只是叫会计来送张年画。后来才知道,村里敲锣打鼓需
要找人,为此要付半天工资,为省这笔钱,村里就取消给军属拜年了。
  士官李福荣讲了一个故事。前年,小李荣立了三等功,部队要给
当地人武部寄喜报。他把喜讯告诉了父亲,让他在家等候人武部送喜
报上门。老父亲天天在等,还吩咐老伴,家里任何时候都要有人守着。
等了一个月没有动静,老父亲就去乡人武部询问,有个同志告诉他没
到。半个月后又去了一趟,还是说没到,父亲开始怀疑独生子在吹牛。
第三趟再去的时候,人家已经沉不住气了:“不就是一张喜报嘛!”
老父亲为此把电话打到部队,当地人武部才“重视”了一回,在一大
摞报纸堆里找到了喜报。
  心中奢望——常回家看看
  虽然“常回家看看”对军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但他们的父母还是
对这首歌情有独钟,想像团聚也是他们的快乐。
  某团郝指导员当了军官后,在外地找了对象。每逢春节,他也想
回家看看父母,可城市里的媳妇总嫌乡下吃住不方便,一句“还不如
把咱们的路费寄给你爸妈花”,让郝指导员无言以对。一晃3年过去
了,第4年春节郝指导员作主,一家三口回老家,父母尽其所能招待,
可老两口的土话无法与媳妇沟通,看着眼前的媳妇,老两口觉得那么
陌生,那么遥远。更令人心酸的是,5岁的小孙子,只要爷爷奶奶亲
近他,他撒腿就跑,说是“怕”,原来是爷爷奶奶满脸的皱纹和土气
的穿着吓着了他。儿子一家回部队了,留给父母的是一次苦涩的团聚。

 

上一条: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节选)
下一条:杜苹:志在穿金靴

关闭窗口

请进>> 鲁 青 网 首 页

新闻概览

各报刊投稿信箱

大众论坛

 

 

 
报业集团 - 版 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