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最光荣(九)
他用26年时光留住三孔古建筑的不老容颜
孔令德26年如一日,与工匠们一同为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付出着自己的艰辛
大众网记者 朱仙娉
随着山东省首批文物修复师的聘任,“文物修复”这一颇具神秘色彩的“行当”进入了我们的视野。28日,记者来到了曲阜,与刚刚受聘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的孔令德一起行走在孔庙古建筑群中,听他讲述着入行26年间修缮古建筑的这些事。
时光荏苒,孔庙大殿上琉璃瓦却不曾褪色
送走一批批工匠,他依然古建中穿梭
一顶安全帽,一打修缮方案,孔令德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在古建筑群中,用他沉淀了二十多年的古代建筑文化对工匠们正在进行的修缮工作与设计方案进行反复对比,对工匠们的进行的每一个修缮环节严格把关。
从一线技术员到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孔令德与古建筑打了26个年头的交道。
“古建筑修缮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尤其是三孔古建筑群的修复工作,必须要经过立项、审批等一系列的流程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才可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修缮,修复的项目大多是局部修复,修复过程中不能破坏文物的完整,修复完成后要经过专家的验收。”孔令德说,在修复项目进行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现场对比才能放心。
孔令德在施工现场小心翼翼地进行查看。
跟随孔令德的脚步,记者进入到孔庙腹地。这里随处可见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之中有青年也有老人,有人在房檐上彩绘也有人在木亭里清理石碑。孔令德告诉记者,古建筑的每一间房甚至每一部分的修改工作都有一份具体的修复设计方案,工匠们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孔古建筑群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们,孔令德却是26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炎炎夏季他与工匠们一同挥汗如雨,狭小的空间里他与工匠们一起矮身作业,他走遍了施工项目的每一处角落,对每个正在进行的修复工作都要查验对比。
即将开放的区域正在修复中
有幸遇上了“三孔彩绘”
“修复屋面、墙面的工作可能每年都会有,但是修复彩绘我也是第一次遇上。”孔令德告诉记者,别看有些工匠已经上了年纪,有很多人干了二三十年也可能遇不上一次彩绘。
正在进行彩绘和本体修缮的“大成门”前,48岁的孔令德带领记者登上了施工现场。站在“大成门”的屋檐旁,记者看到工匠们有的聚精会神地重绘着外檐上的颜色,有的则是拿着不同的工具对建筑中的构件进行清理。搭建的木板上堆放着各种工具,工匠们时不时替换着工具进行着不同工序的修复工作。孔令德则沿着屋檐一点一点的查看比对着修复的情况,对于哪一道工序,用什么样的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容易出现的问题,孔令德都是信手拈来。
.三孔古建筑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历史的印记
说起“大成门”的彩绘,孔令德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三孔彩绘由2015年开始启动,像这种彩绘与本地修复同时进行的修复工作自己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是一个比较难遇到的机会,但工作量也相应的要大。”面对彩绘修复工作的繁琐与庞大,孔令德深深感觉到,原来书本上的理论是不够的,要亲自上阵,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一起进行。
三孔彩绘令这些时代久远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光彩
三孔、颜庙、尼山孔庙建筑群……他懂得古建筑的“心”
“这些建筑的部件都是有寿命的,琉璃瓦二十多年修一次,黑瓦五六十年修一次,有的瓦片坏了,先拿下来清理一下再挑出来坏的,能补则补,不能轻易进行更换。”在孔庙未对游人开放的金丝堂外,孔令德指着大成殿的一角告诉记者,这些古代建筑除了大中小型的修缮外,每年还要清理一次瓦片上的草、墙顶上落的种子,保护好它们原本的样子。
孔令德1991年入行,起初从现场技术员做起,跟着一些老工匠现场学习,经过不断地积累,慢慢干到了今天成为文物修复大师。他参与修复了颜庙复圣殿、孔府西路建筑群、尼山孔庙古建筑群等十多个项目,精通木工、瓦工和油工。他喜欢看书,讲起来哪个朝代有着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如数家珍,他还喜欢研究工艺,说起来彩绘中的一种颜色的多种调法头头是道。
“每一处的古代建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就像当地方言一样,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光靠书上看来的知识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要融进当地的文化。”孔令德对于古建筑修复工作深有体会,土生土长的曲阜人更能了解这些古代建筑的历史特征。
行走在充满了儒家思想文化底蕴的孔庙之中,一座座久远的古代建筑悄然无声,却似乎又以另一种方式诉说着历史。夕阳下的身影逐渐拉长,孔令德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岁月悄无声息地驱动着时光的齿轮,他却用26年的光阴令这些古建筑的容颜不改,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印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