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朱彦夫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书写了壮丽人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一心为民,带领群众改变了乡村面貌。《以时代先锋模范为镜》,继续来看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
朱彦夫日记 1965年5月7日
今天,张淑增爱人偶患急性病,病情十分危险。立即找人送医院抢救,随后写好介绍同钱款一块送去。事情有时有点矛盾:一个月三十六元钱,每月得留出三元五元来应付迫切需要,自己少花一分钱,群众能多一点益处。而当这一分钱能在急需的时候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心里就觉得比吃顿饺子还舒贴、爽快。
干村党支部书记的25年间,朱彦夫没有拿过村里一分钱。但每个月的伤残抚恤金,他还要常常拿出来接济乡亲们。在他的眼中,钱花在大伙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还要有用。
朱彦夫:“群众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群众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群众出了问题,不解决、不同情、不理会,这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种耻辱、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过失。”
离开了枪林弹雨的战场,朱彦夫面对的是一场更为漫长、更考验意志的战斗。这是一场带领群众向贫困的宣战,在这场战斗里,朱彦夫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朱彦夫日记,1966年8月12日
今年遇到空前少有的秋旱,令人搅心。池家峪有一股长流水,经过干部社员的三次勘察、两天努力,这股清澈的水终于沿着新开的渠道,流向干旱已久的田地。为此,腿曾两次磨破出血,绞心的痛疼,但当看到玉米、地瓜那卷曲的叶儿,得到水分的润养而渐渐舒展开来的时候,腿也就不痛了,感到特别舒坦。
25年后的张家泉村,早已换了一个模样。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记忆着朱彦夫带领乡亲们治山治水、造田架电的身影。正像乡亲们说的那样,在朱彦夫的心里,装着的都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合:“(他)知道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他就带领我们村里去干什么,所以他干的事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做农村工作,特别是村这一级,做村干部,必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只有经常和老百姓去交流,去接触,贴近群众、走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为老百姓才能服务好。”
在山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来就不缺乏全心全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从沂蒙精神到焦裕禄精神,从孔繁森到朱彦夫,这些精神与楷模,无一不是闪耀着扎根群众、一心为民的时代光芒。
沂源县西里镇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富:“我们作为基层支部书记,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时时处处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俗话说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的要求我们要创造条件为他们解决好,做好。”
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城街道东潘村党支部书记潘如金:“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朱彦夫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和他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我们要像他一样,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