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声明:以下文字,是写给那些真的能够理解的人们看的,如果这个观点你不喜欢,没关系,因为这压根就不是写给你的。
想要孩子就去捡一个
关于孩子,我是这么得知的:小时候总是听说自己是在河边被捡回来的,偏偏我长得既不像爸也不随妈,于是信以为真,可怜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慨叹命运,继之又幻想着自己是落难的公主,总有一天会全家团圆的。因此,在儿时的记忆中,就没有生孩子的概念,想要孩子吗?到河边等着去。
一直到离开家,开始在外读书,才总算是搞清楚,我的确是我妈生的,那时我还真的有些抱怨——毕竟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无法安心地做“灰姑娘”的梦,从此断了被“解救”的念头,这在我的生命中,算是个不小的打击。
造人——是危险的工作
后来,我很是迷张爱玲,一次读她的散文:“凭空制造出这样一双眼睛,这样有评判力的脑子,这样的身体,知道最细致的痛苦也知道快乐,凭空制造了一个人,然后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她文章中关于母性的剖析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触目惊心,对,就是让我触目惊心,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楚地背下这一段文字,而且也正是这些文字,改变了我对于神圣母性的态度。
再后来我结婚了,这条路是大家都在走的“正常”路,沿途差不多第一站,就应该是生个孩子,因为这是正常之路上的正常行为,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妥协(至今为止仍然如此)也就是说,我不想生孩子。
悠客?丁客?
现代人,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总要划分一下所谓的族群,好像不如此,自己就真的孤立了,于是什么什么一族,就成了时尚的事情,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好像是说什么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一个群体,不再想按部就班地生孩子、过日子,于是“丁客一族”就出现了,当时在全国的范围内还引起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讨论,好家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人的书看来是都白念了。又过了差不多10年,“丁客一族”已经没什么了,现在“悠客一族”才时髦,所谓“悠客一族”的潜台词就是“不负责任一族”,我觉得我是既不“丁”也不“悠”,就是不想生孩子。
我不想生孩子
关于我不想生孩子,我是这么想的,这是我自己的私事,我应该可以自己作主。我现在已经超过了30岁,虽然衣食无忧,在别人看来还混得不赖,可是我自己知道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
不容易,老百姓活着着实不容易。也许首先就应该怪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打开电视或电脑,充斥其间的除了天灾就是人祸:索马里的孩子饿得好像人体标本一样,躺在那儿任由苍蝇在脸上散步而无力驱赶;美国和日本够富裕了吧,美国中学生滥用枪支,日本小学生为了一句话就杀死同学;再来看一看中国现在的孩子们——从体质到性格再到品德,实在让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而我们的教育又是生产线式的,不鼓励甚至于是不允许个性发展,孩子们被成功地培养成了“考试机器”,上大学几乎成了惟一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孩子和父母都失去了平常之心,就一个孩子,谁肯失败?
生个孩子,让他来实现你的理想
现代人流行看“励志”书(这可真的乐坏了一大批人,我听说“组合”一本“励志”类的书,二三流的编辑只要一周的时间,现代人的这一爱好,养活了一个大的产业,这个话题不宜多谈),为什么?因为成功真的很难,一个人要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成功是非常非常难的,我觉得很多人在心理上并不肯接受这一现实。
自己成功难,可是鼓励别人成功,那可就容易得多了,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很多太太自己不去努力,整天调教丈夫,听说真的有成功的,可是附加的代价通常是丈夫有钱或有权之后,摆脱“恶妻”;既然调教丈夫有风险,那就干脆生个孩子来调教吧。
我有一个当音乐老师的朋友,她跟我抱怨:“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根本就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喜欢音乐或是他的音乐修养究竟怎么样?而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让孩子考级、考级。”你想呀,一个人对钢琴根本不懂,甚至于贝多芬是谁也搞不清楚,却让孩子学琴,为什么?我的另一个朋友是一个知识分子,因此教育孩子更加的“科学”,她儿子的业余时间全部都用来学习了:数学、英语、画画、乐器,一个7岁的孩子,每当孩子要求休息一下的时候,他妈妈就告诉他这每一种补习的费用,然后泪汪汪地说“你舍得让妈妈白花那么多的钱吗”?我原本和她关系极好的,就因此而从心里瞧不起她来了,关系自然也就淡了下来。我曾经当面问过她:“你凭什么要让你儿子来实现你的梦想”?
我自己本来就胸无大志,不肯为了世俗的名利而“努力”,所以也不想生一个孩子,让他来背负这样的理想。我的理想更想自己来实现,要孩子何用?
真爱孩子,才发觉孩子可怜
我们处在一个躁动的时代,物质对于人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个人的承受与理解能力,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很难以平常心来生活。就以生孩子来说吧:现在的孩子从胚胎开始,就已经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优生学让孩子在娘胎里就不得安生;十月怀胎这时间当然不能浪费,于是胎教大行其道,我倒觉得胎教这玩意儿玄乎得很呢,可是就因为你根本没有办法验证,所以只好信其有,这年头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下来那就更不得了了,每个父母看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天使+神童,就算太小了教不会其他的,最起码也不能吃了亏。“没关系的,你打他就行”,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打小就失了礼让之心;上幼儿园之前先接受“亲子教育”,上了幼儿园,孩子必须在四五十个孩子中间表现出色,否则父母就会假以颜色。上了学的孩子就等于是上了“套儿”,等着被修剪成一样的“小树苗”吧。
有空的时候,和你的孩子好好谈一谈吧,你会发现现在的孩子有多可怜!
前些时候看了两本书: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再一本是李银河编辑的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两本书读来让我心酸不已,相爱的人想要相守竟会是这么难吗?杨绛书中对于女儿钱嫒的那分绝望的牵挂,是我心所不能承担的。
王小波对于生孩子,认为有三种原因:一是人人都生;二是怕老了;三是证明自己会生。
我不生孩子也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对于人人都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二是我太爱孩子了,以至于觉得这是我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三是我对于地球上目前的生活不是太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