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穴头”,其实就是现今经纪人的雏形。那时的“穴头”大都是与文艺圈混得烂熟的人,他们就是负责临时把大批有头有脸的演员(以流行歌手为主)聚集到某地演出,从中获取一定的“抽头”,相互间没有固定的合作关系。直到90年代中期,随着演出市场的繁荣和逐步规范,行业的划分越来越细,经纪人一词才得到了圈内人士的首肯。时下,许多歌手、演员、模特等娱乐圈的星级人物大都有了自己的经纪人或经纪公司。“有事去找我的经纪人谈”也成了娱乐圈的口头禅。笔者经过多方努力之后,才将那些习惯于在明星幕后“垂帘听政”的经纪人请上了“桌面”。
“为演员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郝(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我最早接触的经纪人是港台的陈素芬、苗秀丽,那是1991年,我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念书呢。后来,我给著名音乐人苏越做企宣,眼看着他把楚奇、楚童这两个农村孩子一夜捧红,就觉得这行挺棒的,可以把一个平民百姓“拾掇拾掇”就弄成了大家都喜欢的明星了。
后来我在片场认识了王学兵、李亚鹏等一帮青年演员,大家聊得挺投机,渐渐成了朋友,他们就撺掇我干经纪人。我心想怎么干呀,我什么都不懂也不认识导演和制片人。他们鼓励我,这没关系,大家所有的资源都是共享的,我们主要是出于对你信任和了解你的潜力。那会儿,我正跟着崔宗利一块儿拍MTV,也挺好的,好多歌手成天跟在后面。我从事的工作属于艺术创作,在别人眼里好歹也算是个导演呀。
我真正决定当经纪人是在半年后,一是自己喜欢又有这么个机会,二是很多人称自己是经纪人,但我看不见他们做的经纪人的事儿。可能就是帮艺人谈个条件就完了,出门还要帮艺人端茶倒水。我认为经纪人的位置应该是很高的,因为艺人在他后面嘛,而有的所谓经纪人就是一个保姆或助理。我就想做个好的经纪人让别人看看。
也有的剧组听说我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就挺尊重,大家坐下来聊聊剧本、角色。作为一个经纪人要对影视制作,包括初期的策划、后期宣传都要有所了解,还要懂点公关,了解一些心理学,不管是与演员还是与外界的沟通。有的制片人和导演找我谈完后问,“咱们谈的算定了吗?”我觉得可笑,你跟我谈完还不算定了,那我们谈个什么劲呀,我又不是演员的传声筒。
我总跟我的演员说,假如今天有人给你更好的机会,你别拉不开面子、心里不落忍,该走就走。这不是我心胸多宽广,而是经纪人做艺人都希望他们干出点名堂。如果你不“出来”,那么幕后的一大帮工作人员等于没有业绩。一个经纪人找到我的演员李鹃说:“你要上我们的戏,你得跟你现在的经纪人解约,我们签你。”李鹃说:“虽然我是个新人,更需要机会,但我有我做人的标准,如果你以这个作为条件,那我就不谈了。”别人把这话反馈给我,真的让我很感动,觉得曾经为她做的许多努力特值。很多东西并不是一定要用钱来衡量的,经纪人与艺人的感情和信任非常重要。我干经纪人这行最看重的是演员的人品,其次才是演员各方面的条件。
王学兵在谈他的结婚感受时说,“结婚就是决定一件事。这事没完,只是个开始。与你签约,就是感觉跟你‘结婚’了。”真的这样,经纪人与艺人肯定会有矛盾,但只要目标一致,往后的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现在许多人都说“王学兵火了”,我说,“去年他有什么戏在播吗?没有。”王学兵现在被称为“榜样明星”,认为他从外形看很平易,很亲切,那时因为他接了许多公益性活动。比如,春蕾计划的主持人,在北京电视台上演公益广告,做健康基金会的形象大使等等。这对艺人是个很好的形象树立。经纪人不能光想着眼前的利益,更要为演员的前途考虑。
以前都是我拿着演员的资料“送货上门”,找一个个制片人、导演去磕,现在他们有什么戏要上就会想着先给我打个电话,看我的演员谁适合谁有档期。这是我工作的进步,是我与各方合作得比较愉快。
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好的经纪人是调解剂,是比演员想得更多更周到的人,并能提供和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贴“传单”做起的经纪人
王晓京(北京星碟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我是1988年年底与崔健合作的。那时候年轻,有热情有激情,稀里糊涂压根不知道自己做的是经纪人的工作,也就是帮崔健处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经纪人这个词我是陌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说你干的这种工作在国外就叫经纪人。
当时媒体不发达,摇滚乐演出也很困难。观众都是靠互相打电话联系,然后一传十、十传百。那会儿喜欢摇滚乐的大多是老外和为外企工作的中国人。我们就自己动手画一些简陋的印刷品到各个大使馆、外国公寓去张贴,每个乐队按星期轮换。崔健的乐队、黑豹乐队、唐朝乐队,还觉得很好玩很开心呢。我整天开着自己的那辆破车跑东跑西地拉宣传单、拉乐器,接送一些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帮崔健在“北展”剧场接第一次演唱会。从决定到演出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最有成就感的是“亚运会百万募捐义演”的全国巡演,现在想起来,那可真叫激动人心。
我个人理解,经纪人有两种,其一是被动型经纪人,其二是主动型经纪人。“被动型”是歌手出名后,需要有一个人帮助处理一些不方便的事情。歌手每月给经纪人一点提成或发固定工资。现在许多歌手的经纪人是这样的,歌手认为“你是替我服务的经纪人”。而“主动型”的是,经纪人开发歌手潜质,可能是我投资包装你,也可能是我帮你寻找投资,帮你开拓市场。前几年,我投资培养了许多歌手,罗琦、指南针乐队、赵牧阳、陈琳、江珊等等。
后来,我胃出血做了个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1999年才重新出山。先拍了3部戏,《称心如意》、《妈咪的春天》,还有一部干脆没露面就给“枪毙”了。原因是那个年轻的导演把已经审批过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让我损失了一笔钱。
一个好的经纪人要有很广泛的关系网,能为歌手提供尽量多的演出,还要学会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有一次我带江珊去杭州演出后,主办者不是让演员吃饭、休息,而是先带演员去一家夜总会,里面坐了好多大款。当时有陈道明、侯耀文、刘欢等著名演员。主持人一张口,那感觉像要演一场似的,很多演员面面相觑,我嘱咐江珊,先看看,别着急。陈道明很聪明,小姐过来送茶时,他故意碰翻了茶壶,“怎么搞的?”说完,站起来去洗手间。我拉着江珊也溜了出去。刘欢当时就生气连门都不进去,还与老板发生了争吵。演员刚演出完特累又饿着肚子,当时把刘欢就给气晕了,救护车都来了,如果当时有一个机敏的经纪人,刘欢也不至于惹一肚子气。
有一次,一个省级电视台要托我帮忙请个演员,我与他的经纪人签了协议,预付款也给了。后来,可能那个经纪人又联系了条件更好的演出,说啥也不去了,给电视台急得够呛,非常生气———“以后再也不用他了。”这种见利忘义的经纪人表面看是帮了演员一把,其实是在毁他。从长远利益来讲,在圈里口碑不好是玩不转的。我暂时是不会投资唱片业了,等市场规范以后再说吧。
“我第一个拿到了经纪人证书”
江虹(欢乐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艺员统筹总监):前年,我参加了全国第一期经纪人培训班,之所以第一个拿到经纪人证书是因为我考分高,公司又是全国第一家专业的经纪公司,过去经纪人只是文化公司的一个部门。
我是舞蹈学院毕业的,后来胳膊受伤才无奈地退出了舞台。我有许多文艺圈里的朋友,无意中发现自己能干这个行业,尽管不能在舞台上展示我的艺术才华,但毕竟与舞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挺欣慰的。我就让在国外的亲戚经常寄一些相关的资料,从中才知道“星探”、经纪人、经纪公司是怎么回事了。最早国外的经纪人是从私人助理发展演变过来的,60年代就有了行业规范和定位。
我是1989年开始组织时装表演队的。我的第一批模特都是从舞蹈学院和体育学院中挑选的。有的舞蹈演员个子太高,就很难再有发展了,但她们有足够的艺术素质和舞台经验,正好得以派上用场。体育学院有些打球的因为体质瘦弱,也只能转行。最初,我的时装表演队只有八九个人,我自己设计服装,主要是选一些丝绸布料,很民族化的那种,然后找裁缝制作。我做成的服装装进一个大旅行包,背着去找模特们帮我参谋哪件好看或不好看。
记得,当时北京有90多家广告公司,我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报刊上看到地址,都认真地抄在我的记事本上,然后,我带上所有模特的资料和照片,每天骑自行车找三到五家广告公司,向人家推荐我的模特。一扇门一扇门地敲,也没少遭白眼、坐冷板凳。当然,有好多公司都被我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与我有过良好的合作,现在他们仍然是我最好的客户。凭良心说,这些年来,再艰苦的时候我都没有带模特进过夜总会,因为我做的是T型台上真正的模特,而不是娱乐性模特。最惨的时候,我身上只有7元钱。如今,能得到同行和模特的尊敬,是我努力勤奋的结果,所以,我特珍惜这份荣誉。
张威是在早期跟我有过合作的模特之一,他1992年就“停”了,转行开了自己的公司。后来,我发现模特市场大环境突然好了,一个博览会一下就推出很多被设计师认可的模特。我就特别勇敢地给张威打了个电话:“我想请你重出江湖!”张威都愣了,“我行吗?我都老了,还是算了吧。”我就鼓励他:“以你的气质、修养和文化素质肯定行!”张威这才答应:“那好,我试试吧。”我第一个帮他介绍的是摩托罗拉手机和平面广告,马上就被市场认可了。许多广告商都找他,认为“这个男人太绅士了”。一个月后,我又给他联系了“格力空调”的电视广告。从此,他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T型舞台上。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著名服装设计师刘洋为展示他的服饰品牌,所用的41个模特都是我提供的。其中15个外模,是我一个个在各大院校、大使馆、外企去挖掘的,晚上还睡不着觉,天天跑三里屯酒吧街,看到“心仪”的就上前与人家聊,还拼命强化自己的外语,大概这么折腾了一个多月,最后从38个“外模”中精挑细选了15个。国内的我更是招来了新老模特80多人,眼睛都挑花了。那段记忆让我永生难忘。
这些年,从参加中国首届服装周参与策划,到独立筹划旅游年大型服装展示会,再到获得中国职业服装委员会委员的称号,我也有了一些成就感。那时我就想,若要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必须依靠一个有实力有规划有管理能力的公司,于是,我来到了因制作《欢乐总动员》而闻名的欢乐文化公司,负责艺人、嘉宾的操作。
这么多年下来,我总结出其实做经纪人并不难,一句话“做事之前先做人,做好了人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事来主动找你。”这是我的信条。
经纪人是个“思想库”
杨劲松(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策划总监):“华谊兄弟”下设一个影视公司,一个广告公司,经纪公司是去年刚刚注册的。其实,设个经纪人部也可以做,但“华谊兄弟”考虑得比较长远,“经纪”这块领域尚属待开发的“处女地”,前景应该是不错的。
我们公司的艺员有很多当红明星,比如吴若甫、王姬、刘威、苏瑾、任泉、范冰冰、李冰冰等等,前不久又签了4位新人,有周韵、杨雪、佟大为、郭小东,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应该说是非常有前途的。我喜欢做新人,有一种推广市场的劲儿,他们也颇具可塑性和挑战性。郭小东是我亲自推荐的,他是赵薇的同学,我不认识他。在他们班的毕业像册上看到“这个人状态很松弛”,就马上要了他的电话见了一面。我的第一感觉是他身上有一种活力和灵气,又很温暖、成熟。结果,公司与他一签就是8年。还有杨雪,她是个特别靓的女孩,一眼看去,属于那种除了干演员,干什么都不适合的类型。
有的经纪人签演员是一年接拍多少集戏,我付你多少片酬。我们公司没有这样的硬性约定。我们与演员的合作是帮助他们推荐好戏,代理的成分较多,这样对艺员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他们没有固定的任务,不用急三火四地赶戏拍,但对公司却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演员的推广和宣传,当然,艺员对我们的信任度和我们的责任感也很重要。
我认为,现在的影视市场已经告别了李保田、陶泽如的年代,再好的演员也要经过许多年的磨砺才能“熬出头”,现在“人气”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金鹰奖”的评选就完全靠的是“人气”,看老百姓是不是喜欢你。所以,年轻的陆毅和周迅才会当选。作为一个经纪公司,既要签演技派也要签偶像派,都要把他们市场化。导演、制作人也是在市场的反馈中挑选演员的。
经纪公司是帮助艺员成长的集散地。打个比方,一个艺员进公司前每集戏的片酬是5000元,一年后达到1万元甚至更多,这个公司就做到位了,这就要看经纪人的本事了。经纪人这个行业要求综合素质比较高,公司应该是个“思想库”,首先是商务代表,其二是法律代表,其三是艺术顾问,其四是生活顾问。
在好莱坞,是没有哪个制片人敢与演员签合同的,因为演员是个自然人,所以,好莱坞的演员都有自己的经纪公司。国内在这方面起步相对比较晚,但签约经纪公司是演员的一个大方向,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个体经纪人的行为很多,但做到一定程度,真正要体现实力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规模化的公司。毕竟,靠个人情感维系的约定很脆弱。经纪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幕僚班子,大家相互配合,与“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一个道理。
公司成立之初,就为艺员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计划,一切从演员出发。范冰冰过去拍过很多古装戏,但都是演丫鬟之类的“小感觉”,去年公司帮她接了央视的《秦始皇》,扮演阿若公主。为了上这部戏,公司花了大量的心血,推掉了几部每集高出十倍片酬的电视剧,就是想改变她的“丫鬟”形象,使其逐步成为“大感觉”的明星。
现在,做电影经纪人的少,做电视经纪人的多如牛毛。说实话,电视剧“开”得比较多,片酬更是高得惊人,无论是经纪公司还是个体的经纪人,大家都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