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 明星写真 新星推介 新片预告 C D快车 娱乐专题 娱乐论坛
 大众网首页 -> 娱乐 -> 娱乐新闻  

侃谈中国诗歌界现状:还写诗的人请举手

李冰 刘易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2003-04-21

  4月11日,本报特邀著名诗人刘湛秋、汪国真、虹影等人齐聚东方广场林宝坚尼咖啡店,就着春光纵情闲侃目前中国诗歌界现状。不大的店面内,引得从服务员到客人都诗兴大发。

    回答(节选)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诗歌远去 我更想做一个诗人

    虹影(著名旅英作家,诗人):

    我现在主要在写小说,我觉得诗歌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东西,比较受限制,还是小说更宽阔些,能通过更多的情节来表达,能和更多的人交流。但我仍然在写诗,而且数量不亚于从前,它是那么的凝炼,那么的传神,那么的雅致,从内心深处来讲,我更愿意做一个诗人。

    诗歌在这个时代的状态很正常,写诗、爱诗的人并没有减少,但它不可能再回到主流,重现当年的风光了。诗的小众化是一个普遍趋势,国内国外都一样。诗的特性决定了诗人的感受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理解。诗人没什么可抱怨的,他们应该放下架子,改变心态。

    我们的差距太大了

    邱振中(诗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无论诗歌是冷是热,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谈一个时代的诗歌,关键是看这个时代能出多少更好的作品、更好的诗人,或能成长起多少更出色的诗人。在当前诗歌不景气的状态下,诗人应该选择沉默。世界上已有的好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等给我们树立了当代诗歌的标准。1997年,我见到哑痃,问他中外诗歌可不可比,他说可以比,但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真正的诗人来自民间

    李青松(《新诗界》主编)

    现在的民间诗人,大多集中在大中专院校、文化单位、报社等,还有许多农村教师,年龄段以二三十岁为主。

    民间诗歌的动力是一种精神,诗人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多少功名利禄,诗歌既不能评职称,也不能升官,他是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使命,为了虔诚的理念,要抒发自己的生命感悟,和他人产生共鸣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的诗人都来自民间。

    诗歌将在三五年内复兴

    刘湛秋(诗人,普希金诗集的翻译者)

    过去时:抒情王子

    翻译普希金我写诗比翻译成名要早,读高一那年就在北京的刊物上发表诗歌了。后来当过翻译、编辑等等,一直到《诗刊》的主编。中学时代我非常迷恋普希金,发誓要读原著,没想到28年之后,等进入生命秋天的时候才开始下笔翻译。

    抒情王子写诗是我最大的快乐,不牵扯什么高尚的动机,也不曾呕心沥血地下苦功,纯粹是生命的自然宣泄。我写了许多风花雪月的诗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读者誉为“抒情王子”。

    反复谢幕80年代的诗人,就像现在的歌星一样耀眼。他们的朗诵会要在体育场开,观者如潮,掌声雷动,最后还要出来反复谢幕,群众才肯放他们走。

    现在时:散文时代

    没那么娇气如今诗歌沉寂了,我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失落。写诗源自心灵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皇帝当得,乞丐也当得,诗人,没那么娇气。

    散文时代当今是散文的时代,这点我早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和30年代非常类似,报纸很多,副刊发达,而副刊需要的就是散文,当年徐志摩等著名诗人都主编副刊,散文的影响力如日中天。

    诗歌需要经纪人据我估计,再过三五年左右,诗歌就会重新“热”起来。现在之所以不够热,是因为还没有很好地和市场结合起来。其实,歌词、广告文案之类都需要诗的语言,想想流行歌曲——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诗歌里。我的老朋友、《篱笆、女人和狗》的作者张藜曾说:写一首歌的报酬,是写一首诗的一百倍!他嫌我太保守了,劝我写点歌词。可见诗歌并非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出现一批诗歌经纪人,代替诗人出面搞市场运作,让诗人能够安心地多写好作品。

    诗歌的罪魁祸首诗歌要想重振声威,就要克服两种不良创作倾向,一种是歌颂诗,一种是先锋诗。歌颂诗感情虚假,内容空泛,把人们的胃口都搞坏了。而先锋诗则走另一极端,写出的东西谁也看不懂,渐渐地离生活、离读者的需要越来越远。谁排斥大众,大众就会排斥他。

    诗歌大环境我仍然写诗,不过发表的少了,在诗歌大环境好起来之前,我选择保持沉默。不过大环境也是烘出来的,媒体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在媒体关心的是娱乐,是绯闻,培养的是FANS,只要一沾演艺界,就能吸引眼球。在上海,陈宝莲之死,报纸整版整版的报道,而苏步青逝世,只登了个50字的消息。

    将来时: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们大可不必急于求成。任何事情,等跌到谷底的时候,自然就会上升。现在中学校园里面活跃着许多诗歌小组,到广东签售我的书时,来了青少年啊,一下子签出四五百本!想想中国有多少十五六岁的孩子?诗人们,请相信未来。

    为诗谱曲延长诗歌生命

    汪国真(著名诗人,书法家)

    过去时:幸运的诗人

    始料未及写诗源自爱好,一开始只是为自娱自乐,宣泄情感,至于后来发展成一种潮流,产生那么大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

    23天出诗集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的诗在校园很流行,上课时也有人传抄。于是有位老师就问:“不好好上课,抄什么呢?”学生回答抄汪国真的诗,并说因为买不到诗集,大家只好手抄。这位老师的先生孟光正好是学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他是个反应敏捷的人,做了个调查后,他马上找到我,提出三个条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编辑来出我的诗集,我当然痛快地答应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交稿到拿到样书,只用了23天时间。

    好诗的标准实际上,我对历代诗歌是做过一番研究的,发现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的诗作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们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通俗易懂;第二是能引起共鸣;第三是经得起品味。最能广为流传的,往往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浅显直白的诗。

    现在时:由诗而歌

    没有不景气比较而言,诗歌的确不是很景气,但不是所有的诗都不好卖,我的诗已经连续出了十几年,每年至少都要出一本,而且都是出版商主动来找我约稿,说明还是很畅销的。

    由诗而歌选择诗歌,我觉得特别幸运,假如我当初写小说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事业了。后来我从事的书法、绘画、歌曲等,都能和诗歌结合,这些艺术形式也能流畅地表达我心中的诗意。现在我正在给唐诗宋词谱曲,当我保持诗的节奏感时,想起曲子来就非常快。

    将来时:多些诗意

    检验标准检验诗歌的标准只有两个——时间和读者。

    多些诗意诗歌复兴的关键,还是要有好诗,而且整体质量要上去,不能只有一两首,别忘了,读者是很挑剔的。当然,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前提还是要有好诗,否则媒体想捧也捧不起来。另外在创作上,要多采取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一个前进的民族,应该多一些诗意。

    (在我们的要求下,汪国真哼唱了一首杜牧的《泊秦淮》,当他唱到“商女不知亡国恨”时,我们忍不住让泪水浸湿眼角。正如十二年前第一次读到《热爱生命》的那个早晨一样。)

    这个春天,再度属于诗人

    这个春天,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疾病,她属于敏感的诗人

    其实这是个诗歌的季节。有关诗歌的活动此起彼伏,就像满树的桃花梨花相继开放。

    《诗刊》社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诗刊》社组织的大型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与春光相约而至,在全国30多个城市同时启动,直到今天,诗人们仍在旅途中奔波,赶赴一个又一个的诗歌约会。

    朝阳文化馆那天上午,坐落在红庙附近的朝阳文化馆,成了全北京诗人密度最高的建筑。高洪波、林莽、牛汉、叶延滨……很少抛头露面的诗人食指也来到现场,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他的新诗。

    大学校园诗意也伴着春风吹进了象牙塔内的大学校园。4月3日第四届北大未名诗歌节拉开帷幕,按计划,这次活动将持续24天。

    是春天唤醒了诗人,还是诗人唤醒了春天?总而言之,这个春天,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疾病,她属于敏感的诗人。

    诗歌被誉为“文学的贵族”,是四大主流文学形式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散文、戏剧及影视文学都是生机勃勃,惟独诗歌则逐渐式微,诗人的声音越来越小,成了文学中的“弱势群体”。许多人都禁不住问:中国诗歌怎么了?诗人们都到哪儿去了?

    《诗刊》的编辑艾龙说:现如今,纯粹意义上的“职业诗人”已经很少见了,靠写诗来养活自己显然是比较困难的,现在的诗人散落在银行、外企、政府机关、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各界,他们并没有放弃诗歌,只不过头上不再有光环,写诗还原成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生命的养分。

    有钱出资,有版出版,没钱没版的人便写诗当诗人

    当然,激情澎湃的诗人们是不会满足于“穷则独善其身”的,1999年过后,诗坛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发出又“活”起来的信息。

    企业首先是企业向诗歌伸出了橄榄枝。2002年8月,江苏省红豆集团拿出奖金20万元,举办了一场“红豆诗赛”,结果大奖被老诗人刘征获得;今年年初,青年诗人赵红尘用六年时间创作的长诗《酒神醉了》,被贵州茅台集团以1000万元的天价买走,震动了整个诗坛,在社会上也轰动一时。企业虽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毕竟为诗歌吸引来了更多的眼球。

    报纸其次是媒体又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南方都市报》创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专门设立了“年度诗人奖”,首届评奖于4月18日结束,大奖授予了诗人于坚。

    诗歌界再次是诗歌界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讨论,创作方式日趋多元化。1999年4月,中国新诗界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诗会,即有名的“盘峰诗会”,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的大争论。《诗刊》的执行总编林莽认为,就是这场争论,打破了旧格局,给中国的新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诗歌界正在探索一条市场化、大众化的新路子。今年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已经是第二届,诗刊社为此加印了10万册特刊,36万张诗歌卡片,这次走遍全国的浪漫旅程,对诗歌来讲,既是普及,也是宣传。

    民间另外让人关注的一点是民间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大量涌现,为诗歌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者。网络上,大大小小的诗歌网站约有数千个,著名的诗歌论坛“诗江湖”已成为诗歌迷们必去的地方。自费出诗集、编诗歌刊物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民间的诗歌报刊,全国约有500家。

    杂志《诗刊》杂志是中国诗歌的晴雨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最大发行量曾达到50多万份,进入90年代后,随着文学热的消退,《诗刊》的发行也一路下滑。1999年过后,《诗刊》的发行量又开始渐渐回升,2002年1月,在《诗刊》45岁生日的时候,它又扩版增容,将月刊改为半月刊。

    凡事有盛就有衰,有起就有落,诗歌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之后,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从高潮到低谷跌宕起伏,每隔十年左右轮回一次,如今,又到了诗歌兴起的时节。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那么这一轮谁会流行呢?

 

相关内容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sdvie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