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由与光明
——一腔热血奔延安
1938年秋天,17岁的于蓝怀揣着一颗追求进步、寻找自由和光明的炽热的心,来到革命青年向往的圣地——延安。在前往延安之时,她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希望她沐浴在“万里无云的晴朗蓝天下”。不久,于蓝便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并在第二年的初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于蓝除了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之外,还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活动,不久就被调到鲁迅艺术实验剧团当了一名正式的演员。
1949年秋天,于蓝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她电影表演的艺术生涯,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于蓝又被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借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主演了她的第二部故事片《翠岗红旗》;1951年被正式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于蓝扮演了著名作家老舍作品《龙须沟》中的一个纯朴、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程娘子,这是于蓝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角色。
与“江姐”的渊源
——于蓝病中看《红岩》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绣红旗的场景已经作为一个经典,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但很少有人知道,江姐这个形象是于蓝第一个主张搬上银幕的。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被里面的人物深深打动了,觉得应该把他们搬上银幕,让更多人知道。
在随后的两三年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于蓝慢慢发现,江姐和自己有比较类似的人生经历。比如于蓝是1939年入党,江姐可能是1940年入党,都是这个时期参加抗日战争。于蓝早年的家庭也比较贫困,她与江姐一样也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于蓝想把她们共同的经历告诉观众。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她本应该痛哭出来,但是由于当时一些思潮的影响,没能把江姐温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是1964年拍摄完成的,由于伤病的原因,于蓝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这部电影成了于蓝最后一部作品。那场戏带给她的遗憾也成为于蓝永远解不开的一个心结。
绚烂的爱情故事
——与“大明星”一见钟情
于蓝到延安后,有一次观看话剧《到马德里去》,她蓦然觉得舞台上那个黄头发、深眼窝的“西班牙士兵”非常面熟,哎呀,他不正是大明星田方吗?于蓝的心为之一动:他怎么不当明星跑到延安来,和大家一样布衣粗服地抗日呢?
于蓝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田方是15岁那年,她还依稀记得那部影片叫做《壮志凌云》,主演正是田方。于蓝平日经常听到大家议论田方没有一点明星架子,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谁有难处他都挺身而出。于是,田方成了于蓝心目中越来越高大的英雄。于蓝没有料到,田方也很喜欢自己,他竟然托人向于蓝转达爱慕之情,于蓝想也没有想当即就同意了。后来,田方告诉于蓝:“知道吗?我第一次看到你就深深地爱上了你。”
于蓝和田方双双坠入情网,开始了绚烂的爱情故事。田方以前结过婚,大于蓝10岁,1940年冬,田方和于蓝在延安完婚。婚后,田方对于蓝更是无微不至,有时于蓝使小性子,田方也总是让着她。婚后不久,他们把田方的两个孩子从北平接到延安一起生活。再后来,他们又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田新新和田壮壮。于蓝这时已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的演员,她参加演出的多幕秧歌剧《周子山》获延安陕甘宁边区甲等文化奖。这时的于蓝觉得,自己真像童话中的公主一样幸福。
人生“三大遗憾”
事业感情都有缺憾
一、演的电影不到十部
于蓝是一个酷爱表演的人,但她演过的电影竟不到十部。这是因为在“文革”中,正当盛年的于蓝失去了拍电影的机会,而一次意外竟让她与自己热爱的表演艺术从此说了再见。于蓝回忆道:“在一次下放劳动中从屋顶摔下,摔破了脸部,虽然经过缝合外表看不出伤痕,但是伤口内部感染,面部神经受损,失去了一个演员应有的控制表情的条件。”
二、田壮壮童年缺少母爱
田壮壮是于蓝和田方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享誉国内外的第五代电影导演。壮壮弟兄小的时候,正是于蓝工作上非常忙的时候,壮壮弟兄的生活靠姨妈来照顾。一向忙碌的于蓝到“文革”时才有时间关心儿子,但是两个儿子却都背上行李插队去了。“壮壮16岁就到了东北,临行前我到火车站送他,正挥手道别时,看到壮壮的同学陈凯歌递给他一条烟,我当时非常生气,也非常自责,那时我感觉自己不再理解孩子了,他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太多了。”
三、丈夫走得太匆忙
1974年,于蓝迎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这一年,田方不幸患胆管癌住院,他对“文革”中的诸多做法极不理解,终于抑郁成疾。
于蓝清楚地记得田方临死的那个晚上。那天,于蓝关了灯,心情沉重地坐在病房里,她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相濡以沫的亲人会突然撒手人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田方说:“你睡不着吧,坐过来。”于蓝就坐在他床边。田方说:“于蓝,你太迂腐了,他们都在演戏。”于蓝当时真的不知道他所说的“演戏”是指什么。他说:“我的钥匙在门上。”他指的是办公室的钥匙,“我还有个存折也许对你有用。”
田方病逝后,于蓝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存折,上面有200元钱,这都是从他每月20元的生活费中省出来的。
骄傲和欣慰
——孩子长大子承父业
1981年6月,于蓝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友人在她70岁生日时赠诗曰:头白矣!童心未泯,舐犊情深。晚霞里婆婆指挥,娃娃合唱,声声短笛儿歌。催小草青青,映老天蓝蓝——青出于蓝胜于蓝!
让于蓝骄傲的还有自己和田方的两个儿子——田新新和田壮壮,他们长大成人,并都子承父母业,在电影领域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他们都沿袭了父母身上浓厚的艺术家气质和真诚、大气的人格力量。于蓝说,他们当年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身教。特别是田壮壮,1966年,他目睹父母被红卫兵批斗。从此,他将自己埋在书堆中消磨时光,后来他下乡、当兵、迷恋摄影。1978年他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同窗,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
影片:《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侦察兵》
本版整理撰写:李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