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一个被称为“导与演双绝”的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演了《大路》、《迷途的羔羊》等著名电影的重要角色后,扮演起了职业生涯的另一重要角色——他20世纪40年代导演的作品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且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家国情怀,也不说《乌鸦与麻雀》的雅俗共赏,更不用说《枯木逢春》的水墨意蕴,单是《林则徐》、《聂耳》这两部人物传记片,足以代表其艺术创作的高峰。
陶醉于舞台之上
郑君里出生于1911年,虽然祖籍和阮玲玉一样是广东中山,但他出生在上海,自小也在上海长大。儿时的郑君里家很穷,父亲在虹口区天通庵路摆水果摊,以微薄收入贴补家用。郑君里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有时家里来讨债的而还不上时就让他代替全家跪在堂屋让债主缓债。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郑君里受到的侮辱使他下定决心要干出大事业。
“五四运动”以后,《少年维特的烦恼》、《茵梦湖》、《泰戈尔》、《郁达夫小说集》、《胡适文存》等新文学给予郑君里极大影响,也激发了蕴含在他灵魂之中的艺术天赋,他想用写作、演剧、电影来鞭挞社会黑暗,来抒发自己对光明的憧憬,他父亲曾苦苦哀求郑君里到铁路上去做事,但郑君里却选择了艺术之路。1928年田汉为发展中国进步的文艺,开创南国艺术学院,郑君里通过欧阳予倩的考试,入了戏剧科,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易卜生论》、《苏俄演剧左、中、右三派》等文章。后来,郑君里组织了“大运剧社”,演出《马迪迦》、《第四十一》、《阿莱城姑娘》、《娜拉》、《欲魔》、《大雷雨》、《街头人》、《血衣》等戏剧。
从1929年到1932年,他都陶醉在话剧舞台之上,积极参加进步戏剧运动。
1932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文艺工作者进入电影界,郑君里进入“联华”公司,从那时候开始,他由话剧舞台转向了电影舞台,他先后参加的影片有《野玫瑰》、《大山情血》、《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奋斗》、《光明之路》、《人生》、《骨肉之情》、《美人魂》、《大路》、《新女性》、《国风》、《天伦》、《迷途的羔羊》、《孤城烈士》、《陌生人》、《慈母泪》、《北海风光》、《摇钱树》等20多部,被戏称为“电影候补皇帝”。
战后执导一鸣惊人
1947年,郑君里与蔡楚生共同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创下了中国电影连映的最高纪录。因为影片拍摄时,蔡楚生正患肺病,郑君里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负责导演了所有的现场拍摄,因为蔡楚生导演方面很有经验,所以负责把关。郑君里在拍这部影片时锻炼很大,也为后面独自执导影片做好了准备。
郑君里首次独立执导的影片是《乌鸦与麻雀》。这部上世纪40年代诞生而后流传至今的经典影片,贴近生活,现实感异常强烈。那些相隔几十年的影片中的人物,他们的呼吸、语言和动作,甚至远比今天的银幕上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英雄要亲近得多。这部影片生动地记录下了当时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最后一页,社会的混乱、物价的暴涨、市民的幻想与痛苦无不真实地再现于银幕之上,郑君里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和悲喜结合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其娴熟的导演技巧,而他则凭借此片当之无愧地进入中国第一流导演艺术家之列。
与王洛宾传奇合作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被广为传唱的民歌,它的优美词曲不知打动了多少人。而关于此歌的来历,也因演唱家王洛宾的身世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实际上,这首歌的诞生还要从郑君里谈起。
1940年左右,郑君里要拍摄一部纪录片叫《民族万岁》,这是一部在抗战时期很有影响的电影,它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为了抗战的胜利而贡献力量的故事。郑君里去了青海湖北边的海北草原上拍摄藏族同胞当时开展的抗日活动,王洛宾被郑君里选为群众演员,随着这个拍摄组也到了海北草原,在那里,王洛宾遇上了藏族千户长的女儿卓玛。起初,王洛宾从未提过这件事,一直到了晚年,他才讲起这个当年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在拍摄郑君里影片的时间里,王洛宾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强烈的感情,于是,就在骑着骆驼的过程中间,哼出了这么一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理论与实践并重
因为“文革”的浩劫,郑君里58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在回忆起他来时曾说:“父亲那时候很可悲,即使导演了《林则徐》、《聂耳》、《宋景诗》等人物史诗片,但仍难掩没有创作自由的失落。”但是,郑君里刻画在银幕上的动人故事和记录在书本上的理论见解,留给了后辈电影人无穷的给养。
长期以来,郑君里在实践创作之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最早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译者之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介绍苏联的这一戏剧学派理论,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胆量与勇气。郑君里因为很早就辍学,英语基本靠自学,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都是俄文,“父亲就找来一本英俄互译的字典,通过英文来译俄语,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在著作《画外音》中把自己创作的各种不同题材和心得体会作了详尽的叙述和探讨,给我国电影导演理论积累了一分宝贵的财富。像他这样在战火中搞电影学术方面的研究真是不同凡响,在同行里都很罕见,这为他后来在导演艺术上的卓越建树铺平了道路。
代表作品
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纪录片《民族万岁》、《光荣的创造》
获奖记录
《乌鸦与麻雀》在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1961年《聂耳》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传记片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分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本版撰写整理 记者 杨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