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云:“继承曹禺,发扬传统,建设人艺,再创辉煌!”
拉开大幕才是真的
“人艺50年了,曹禺院长曾说:人艺与祖国同在。这是祝词也是誓言。”北京人艺院长刘锦云对记者如是说。
十年前,北京人艺40年纪念演出《茶馆》,于是之、英若诚等老一辈艺术家在他们的告别演出中,将历史推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很多观众掉了眼泪,有的观众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人艺完了。”十年过去了,北京人艺没有完。
刘锦云清清楚楚地记得,1992年7月16日,观众在泪雨中呼喊:“于老师再见!”“王掌柜再见!”谢幕长达十几分钟,大幕拉上了。接下来怎么拉开?
当年9月26日刘锦云正式接任院长职务。过了两天,于是之带着他正式拜见第一任院长曹禺。曹禺说:“你得有思想准备,这个工作很难很难,到时候你可别哭。”
“是的,老艺术家退役了。但是人艺的凝聚力没有散,所有的年轻人向着曹禺、剧场、排练场凝聚。”——刘锦云称排练场是焦菊隐英魂常在之处。有领导的支持、有铁杆的观众、有曹禺奠定的基石,人艺不会完。
刘锦云接手北京人艺一年后排了《鸟人》、《旮旯胡同》、《阮玲玉》,观众捧场,三场戏都连演100场。刘锦云在北京人艺30年,头20年写了6个戏,这十年只写了一个《风月无边》。“头20年是人艺培养我,这十年是我回报人艺。”一大批演员把艺术之根扎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濮存昕从1999年到2000年坚持演出200多场;梁冠华挑了好几个大梁;杨立新在美国拍电视剧,人艺有演出,立刻坐飞机赶回来……刘锦云用这些例子说明北京人艺的职工把人艺当成家,演戏就是回家。这次50周年院庆,8台戏,大小剧场同时演出,所有职工都全力以赴,好像给母亲祝寿一样虔诚。
“这十年怎么过来的?就是凭借这种人气!”这十年,翻新了大剧场,翻建了小剧场,在大兴盖了舞美基地,大得可以画人民大会堂的大幕。还想开一个更大的戏剧博物馆,不仅收藏人艺50年的戏服,也收藏其他剧团的文物。这十年一批年轻演员成长起来了,还有更年轻的一代,赵峥、徐昂……开始崭露头角。
这十年也许算不上硕果累累,但是也是果满枝头,可圈可点。这十年,有如下戏演出超过100场:《鸟人》、《旮旯胡同》、《阮玲玉》、《北京大爷》、《好人润五》、《古玩》及重排的《茶馆》。北京人艺的老话说得好:拉开大幕才是真的。说出花来,没有戏不行。戏比天大。这十年,刘锦云没有哭,但也容不得笑。
经典的人艺经典的现实主义
记者请刘锦云谈谈北京人艺美好的明天,刘锦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来剧院这么多年,老是在想今天的事,老是在说要定个规划,可是规划不好定呀。艺术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可以计划生产的。”
但是北京人艺要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加强经典剧目的演出。例如林兆华在准备莎士比亚、英若诚在翻译名著,北京人艺还准备排演接近30年代发表的《雷雨》,有序幕和尾声,将近3个小时,解放以后还没有人看过的有序幕和尾声的《雷雨》呢。北京人艺还要排奥尼尔、契诃夫……“我们的想法是:要看经典、本质意义上的话剧,请到北京人艺!”
“1996年,我到美国参观了一个名叫老妈妈的剧院,这个歌剧院以演莎士比亚的戏著称。他们说还差两部就演全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北京人艺有这个基础、传统、条件,演出市场也有这个需要。”
第二,要关注现实。这也是中国话剧的传统。北京人艺就诞生在北京这块热土上,北京人艺从《龙须沟》开始就是“顶天立地”的。上有北京市委,下有北京市民。50年来北京人艺的很多剧目与北京的现实生活同步。建院初期有《龙须沟》,1958年有《茶馆》。后来的《丹心谱》、《左邻右舍》,《旮旯胡同》、《北京大爷》无不紧扣现实生活。最近北京人艺发现了一个小说,反映北京50年的变迁,“非常棒,名字暂时保密。北京人艺又该拿出这么一个戏了。”
北京人艺的形象是靠剧目树立的。要满足观众不同的欣赏需求,特别是要让真正掏钱买票的观众满意!“我曾经同时上演两出戏,《鸟人》和《旮旯胡同》,一个挺好玩的,一个反映危房改造,两个不同风格的戏,排队买票的观众都非常踊跃。”
北京人艺也上演《等待戈多》、《雨过天晴》这样的实验剧。《等待戈多》在剧院正式上演,人艺是第一家,以前都是在院校排演。有的观众无法接受人艺排演实验剧,质问:“人艺到底要走多远?人艺怎么能排演荒诞戏剧?”刘锦云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走的不远,你看,大剧场正在演《雷雨》呢。”人艺也在尝试不同的风格,让不同口味的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但是不管怎么变,还得是人艺。
只要是符合观众需要的,就是可行的。对此,刘锦云充满信心。“铁打的剧院,流水的院长。”年轻的副院长任鸣也认可这样的想法。
向着曹禺前进
这些年总是说戏剧不景气,为什么?根本问题是缺少剧本。为什么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刘锦云说:“我认为剧作家的出现不像小说家。比如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家很多,而戏剧家只有一个曹禺,明年就是《雷雨》诞生70周年了。
评论家童道明提出:向着曹禺前进。我感觉我们追随曹禺,好像越追越远了。戏剧不是电脑,新一代肯定比旧的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高峰,人艺当年有了老舍,有了焦菊隐,有了于是之,才有了艺术奇迹《茶馆》。发现一个好本子就跟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星一样难。没有钱,可以想办法;没有剧本,管谁要去?”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也不知道对不对,剧本是一个浓缩的艺术,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稀释的时代。一个戏剧可以排出20集电视连续剧,谁见过把电视连续剧排成话剧?有谁愿意坐冷板凳写剧本?但是还是有希望,总有个把傻瓜坚持写下去。”
刘锦云用这次人艺院庆的主旨来结束采访: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努力繁荣话剧艺术,继承曹禺,发扬传统,建设人艺,再创辉煌!刘锦云:“继承曹禺,发扬传统,建设人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