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片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片种,由武打特技所制造出的银
幕奇观令许多西方观众叹为观止。当张艺谋将目光投向这一片种时,
他发现了可供自己的镜头所诠释的东西。于是,《英雄》中出现了大
段武斗的段落,武打的仪式化、舞蹈化消解了暴力本质的残酷和血腥,
变成一种观赏性极强的影像奇观,再配以经过严格筛选的极具象征意
味和画面美感的武打环境等堪称一流的班底,影片可谓美不胜收。
较之《英雄》“罗生门”似的复杂故事,《十面埋伏》要简单许
多。较之《英雄》兼济天下的宏大主题,《十面埋伏》所承载的是对
爱情的一次全新注解。这正是张艺谋讨巧之处,不再为英雄放眼天下
的雄心壮志所累,只为演绎一段纯粹的儿女情仇。影片画面一如《英
雄》那般精致完美。牡丹坊、白桦林、碧湖、花海、竹林,每个地方
的景色都堪称人间仙境,惹人心醉,飞刀、竹刀、弓箭,每样武器因
时间的抻长而充满了力量的迸发感,扣人心弦。
而影片的画面与意韵可以说支撑了全片作为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
成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是《十面埋伏》的首要特色。影片拍得大气
又富有浪漫诗意,特别注意意境的营造,用画面说话,这一点该片做
得很好。
中国电影艺术可分为抒情写意与纪实叙事两种风格。“影戏”重
叙事,情节因素非常突出,而另一支明显受中国造型艺术、尤其是绘
画艺术以及诗歌艺术的影响,讲究线条,追求淡而有味,“虚实结合”
的意境化处理,它不求外在形态的“摹拟”,而求对内在神韵的“感
悟”,确有“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之妙。《十面埋伏》无疑
是从中国绘画美学的意象、意境理论中获得丰厚养分,它迥异于“戏
剧式”电影对情节的迷恋或张扬,也不注重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而
是以“意蕴”、“淡而有深致”取胜。
据说牡丹坊打鼓这一场戏,就是张艺谋想像的。当特技与人物、
故事有一个结合时,你的观影感觉就会好得多。而为达到表意及象征
的精神内涵,张艺谋对色彩进行了有选择的处理,影片中的色彩已不
单单是原物质对象的实际色彩,而是他们为了营造“新的意境”所作
的刻意的追求。影片造型的色彩正是情绪情感的色彩,表达了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碧绿的竹林,衣服袖子的飘逸,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构
成影片的诗意。
影片是唯美的,特别注重打斗的韵味和诗意。影片中,观众看到
的是美轮美奂的武之舞。漫天飞舞的绿竹、飘逸灵动的打斗,通过高
速摄影及特技的处理,给人以强烈的东方韵味。而其中洋溢的是富有
空灵色彩的想像力。武侠片难免会出现伤人及杀人场面,而《十面埋
伏》中那滴在白雪上的殷红的血的镜头,与那种血光四溅、尸横遍野
的武侠电影相比,“消解暴力”的影像呈现方式,更是影片“唯美”
追求的一种表现策略。
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戏曲里借鉴的手法。中
国戏曲讲究“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他一直喜欢这种东西。张艺谋
显然把自己喜欢的这些经典的、东方式的创作定律融入了他的影片中。
也许因为它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深处,《十
面埋伏》在画面语言上应该说是不会受到更多指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