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女性,31岁,记者居住城市:北京
我可能是内地最早获悉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死讯的那拨儿人中的一个。4月1日晚上8时,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密集的美伊战事报道中,突然在以字幕滚动播出的战事快讯中,冒出了一行字:“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于当晚6时40分在香港一酒店跳楼自杀,之后送往玛丽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终年46岁”。
我拿起手机,以最快速度将这条消息告知了周边的朋友们。但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当天是西方的愚人节,越是有惊人效果的真话,在很多人看来,就越像那句著名的“狼来了”。没有人相信,一向唯美的张国荣,会在这个人人争相制造快乐笑对人生的日子里,以如此不唯美的极端方式,印证歌里的“沉默是金”。
张国荣在数十字的遗书中感叹,“呢(粤语: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是苦闷与抑郁俘虏了张国荣。尽管在事实上,张国荣倘若愿视自己为凡人一个,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肯定有“风继续吹”,有“柔情蜜意”。可惜,他“拒绝再玩”了。
我相信,对喜爱张国荣的人来说,那晚将无心睡眠。如果你是在所谓粤语区长大的,你也许更能够理解张国荣对上世纪80年代粤语区的那些花季少年意味着什么。
我曾经正是这样的一个少年。我在广州念小学、中学的那些年,张国荣的音容笑貌藏在周围每一个少男少女自制的歌本里。在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台乐坛上,没有后来凑数的“四大天王”,更没有如今所谓的“四大小天王”,只有谭咏麟、张国荣不容他人的“二分天下”。自然,再后来,我们还知道张国荣专心电影,于是我们开始习惯在《胭脂扣》在《阿飞正传》在《英雄本色》在《东邪西毒》在《霸王别姬》在《风月》……在宽大银幕上,远远瞥见那张俊秀而忧郁的脸。
因着这份年少时代对张大天王的记忆,使我此刻深深理解巨星陨落后所有的哭泣与叹息。只是我仍有困惑:在一个曾经如日中天的“艺人”眼里,当“艺”已成往事,还要不要好好珍重剩下的这个“人”?一般人眼中,近年来的张国荣,看起来已度过了多年来其情感取向所招致来的风风雨雨,他似乎对一切做到了坦然笑对。但是,一旦事业不可挽回地往下坡走,一旦耀眼的光环无情地从身边移开,“艺”成往事、“爱”成往事,艺人内心无法言表的悲苦,是不是就一定会如同缠人的水草一般,将那些分不清戏与人生的艺人,比如张国荣比如陈宝莲比如谢津者,拖入生命深渊?
哀痛之余,残忍一点来讲,艺人也毕竟是艺人。擅长演戏的张国荣,历尽生命的起起落落,最终以飞起、奔向高空怀抱的最后一次表演,宣告他如戏剧般的人生“The End”。作为艺人,愚人节这天,如此“出位”的最后亮相,无疑吸引了众多眼球———无论这些投来的目光里,夹杂着多么迥异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艺人张国荣是这个愚人节的“赢家”,但可惜,他下的赌注太大。
此刻,张国荣各个时期的肖像、剧照正在各大网站上晃悠。而我总忍不住想,在他生命最后一瞬间,他想好了奔向怎样的未来日子,寻找怎样的“当年情”了吗?陈娉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