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闻 > 第三十九期 > 最新闻报道

探访大旱之年群众生活 提水的井绳越来越长

2011-02-09 09:40:00    作者:张金东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月8日,在德州乐陵市井家村,一群绵羊正穿过干裂的土地觅食。王书华解释称,“甜水”只是相对于村里的自来水说的,实际上水质与其他地方比起来,并不算好。对整个洼里村70多户村民来说,最让他们担心的并不是家里的人畜饮水,而是田里的小麦。

  2月8日,在德州乐陵市井家村,一群绵羊正穿过干裂的土地觅食。这里已经有逾百天没有有效降水了。

  2月8日上午,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韩堂村村民韩英华加紧为农田浇水。农业专家称,随着冻土层开始解冻,农田可以进行灌溉。眼下,菏泽市已掀起以抗旱保苗为重点的田间管理热潮。

  夏天16米井绳就够 现在近20米才够长

  正月初四一大早,新年的鞭炮声尚未散去,人们仍沉浸在走亲访友的忙碌中时,年过五十的王书华蹬着那辆已经骑了8个年头的三轮车,载着井绳、铁皮水桶、大塑料水桶等工具,朝着村东头的机井驶去。

  王书华家住德州市陵县边镇洼里村。由于村里集资打的自来水井水质很差,村里人都不喝,自来水只用来洗衣服、刷锅洗碗和供牲口家禽饮用,人们宁愿跑点路,到村东头的“甜水井”里去打水喝,也不愿意喝家里的自来水。

  王书华解释称,“甜水”只是相对于村里的自来水说的,实际上水质与其他地方比起来,并不算好。“每次孩子们回到家里总会不适应,他们干脆自己带着水回家。”王书华说,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老伴、小孙子三口人,每天吃不了多少水,即使如此,四五天就要取一次水,如果是夏天,取水的频率会更高。

  “带一次水来回要2个多小时,耽误不少时间。”在井口旁,王书华一边提水一边对记者说,今年夏天提水时,井绳16米就足够了,现在将近20米才够长,“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地下水位下降得很厉害,再这样下去,这根井绳就不够长了,还要准备根更长的才行。”

  每晚看天气预报可天公偏不给“利好”

  从去年10月小麦播种完以后,王书华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晚准时收看电视上播出的天气预报,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利好信息,可天公偏偏不作美,从去年10月以后就再也没有有效降雨,天气的变化直接牵动着村民的心弦。

  对整个洼里村70多户村民来说,最让他们担心的并不是家里的人畜饮水,而是田里的小麦。在洼里村乃至整个乡镇,小麦是农民的主打农作物,占到冬季作物的80%以上,小麦的收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一年的收入。

  “播种的时候是抢种的,土壤墒情不好,好歹麦苗出得还不孬,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王书华回忆说,“前年11月下了一场大雪,村里的麦子都没浇越冬水,产量却是近几年最高的,今年再怎么使劲儿也达不到去年的产量,旱得太厉害。”提到田里的小麦,王书华一脸愁容。

  他向记者介绍,加上大儿子和儿媳的承包地,老两口种了8亩地,其中小麦就占了7亩,留了1亩打算种棉花。“没想到这次旱情这么严重,当时抱着侥幸心理,等着老天下雨,也是为了多省点钱,可终究没把雨等来。”王书华说,7亩小麦只有4亩小麦浇灌了越冬水,剩余的再想浇灌时,河里早已经干得见了底,用井水灌溉的成本又比较高,加上天气寒冷,很多村民干脆放弃了浇灌。

  王书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用井水灌溉,一亩地要耗电十四五度,折算下来就要十五块钱,7亩小麦浇灌一遍就要100多块钱,小麦的整个生长期远非浇灌一次就可了事,这也让村民的等靠情绪愈加严重。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