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下保安族

2011-06-22 14:26:00     作者: 施晓亮    来源: 齐鲁周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积石山 保安腰刀 羊石 积石峡 秦汉王朝
[提要] 马骥退休前在县史志办编撰志书,对自己的家乡了如指掌:“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原来有个城门,门上有一匾额:积石锁钥。”  其实,保安族最早的家园是积石关外的羌域----今天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保安堡,“保安”的族名应缘于地名。


保安服装


保安服装

  施晓亮 文并图

  一,祖先原是蒙古人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1990年人口统计仅有1.2万人。他们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人口占保安族总人口的93%。此外,在临夏县城郊也有少数保安人散居。

  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边的韩占祥家,到积石山县“保安三村”之一的大墩村只有2个多小时车程,但短短的100多公里内却让我们体验到了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 韩占祥在西北民院的同学马骥老人领我们来到村西口,从高高的土墩上向西俯望,可见滔滔黄河切穿积石山,形成迂回曲折的积石峡。冷兵器时代,这里易守难攻,自古为中原通向羌中的咽喉要道。

  马骥退休前在县史志办编撰志书,对自己的家乡了如指掌:“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原来有个城门,门上有一匾额:积石锁钥。积石关是朱元彰设的临夏24关之首。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陕甘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山原界限十分明显,是也是东西往来的天然屏障。我国人民认识黄河是从下游一段一段向上延伸的,战国时中原人民只知道黄河是从积石山开始,所以有《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到东汉时人们仍认为‘积石在西南,河水出焉’,说明对积石山外的情况还不了解。秦汉王朝在此设置关塞,防止羌人入侵。”

  其实,保安族最早的家园是积石关外的羌域----今天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保安堡,“保安”的族名应缘于地名。保安族的祖先是13世纪后随“西域亲军”至此的已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他们在同仁一带驻军屯牧,长期与当地回族、东乡、撒拉各族交往、通婚,逐步形成今天的保安族。至于为了逃避宗教领主的压迫辗转迁居积石山下定居落户,距今仅仅百年。

  二,“研制”保安族传统服饰

  7月26日,当我们来到积石山县城时,该县的“第三届保安族艺术节”刚刚闭幕,满街都是彩色横幅,“让世界了解保安族,让保安族走向世界”。从西藏到新疆,再到青海、甘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这样那样的旅游节艺术节,大西北人认定这是自我推销、自我宣传的捷径,仿佛一经“旅游牵线、文化搭台”,经济能唱戏了。居于积石山县东西均不过百余公里的循化县和东乡县,各自都在忙活着筹备撒拉族文化旅游节和东乡族文化艺术节,积石山县就把自己独有的保安族突出渲染。

  “保安族艺术节”的主会场是离县城2公里一片河滩地。艺术节一过,这里立即“门前冷落鞍马稀”,原来临时搭建的几处小吃帐篷正在拆除,只留下满地的垃圾。平整出来的一块空地上,新建了三处民居,被分别挂上“保安族民居”“东乡族民居”“撒拉族民居”的招牌,而它们的建筑风格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全都内外瓷砖玛赛克。

  距离保安族民居不远的一片河滩地,是积石山县的主要旅游景点“羊石滩”。据说这是鲁班师傅为造桥,把积石关外的大石头点化变成羊群赶到此地,因为河边村妇的大惊小怪,羊群变回为石头,遂成此景,桥最终也没有建成。传说一点也不优美,满地大石头蛋蛋也引不起我任何浪漫的遐想。而主人所说的“艺术节盛况空前、签订投资协议多少多少万元”就很令人怀疑了。

  惟一让我感兴趣的,是县里研究定型的“保安族传统服饰”。据说这是县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保安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又借鉴其他伊斯兰民族的服饰风格,听取各方专家意见,经过数年努力几易其稿的结果。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保安族在服饰上没有太多传统特色,加之人数不多、与回、汉、东乡、撒拉等多民族混居、杂居,现在的服饰已经没有任何特点和个性。这套新研制出来的民族服装,整体效果看还是不错的,只是“研制”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能为该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县领导对此倒是充满信心,已经制定了措施要在全县保安族中推广,至少要把它作为重大节日时穿载的保安族礼服。但这就又出现一个问题:让人均收不足800元的保安族群众穿礼服,这个钱谁来出?

  但至少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研制保安服饰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三,曾经闻名遐迩的保安腰刀

  在我看来,生活中惟一保留下来的保安族传统,就是保安腰刀。

  少数民族多有佩刀习惯,很多民族就有打刀的传统。一路上我专门采访过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的英吉莎刀,对那些精美的刀具爱不释手。与户撒刀和英吉莎刀比起来,保安族引以自豪的保安腰刀的更注重实用,它以选取材精细、外形美观、锋利耐用,制作技术高超闻名。

  到达县城之前,马骥专门陪我们去大河家镇参观了几家保安刀加工厂。百余年来,保安地区的制刀工业依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的红炉作坊,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将保安腰刀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

  保安刀的种类很多,其中腰刀以“双刀”和“双垒刀”最为著名,其造型的美观主要表现在刀鞘和刀柄上面:材料多选用光泽细腻的黑、白牛角,并镶以红铜或黄铜,配以白铁做底的柄箍,刀面上试刻有双龙戏珠、丹凤起舞、火轮飞球等图案,栩栩如生,玲珑剔透,悦人心目。装饰瑰丽奇巧,制作精美绝伦。

  打刀是保安人很平常的一门手艺,身为知识分子的马骥操锤淬火也相当老练。保安族打刀的历史并不长,至多上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一些保安匠人途经青海循化地区时,向外来的汉、回、蒙古等族修制土枪的工匠学会了打刀技术,当时制做的腰刀质量粗劣,式样笨拙。后来经过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工艺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最近,县政府为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正在引导保安人放弃一家一户的作坊,实行规模化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传统的工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市场上我已经看到用透明硬质塑料作刀柄的保安腰刀,价格当然便宜了很多,但与那些牛角镶铜的保安刀相比,这些创新的产物怎么看怎么别扭。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保安”,共找到9,744,573个相关网页.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