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博物馆构建"苗族文化百科全书"

2011-06-24 22:18:00     作者: 石新荣 张芽芽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苗族刺绣 西江 苗族文化 苗寨 博物馆馆长
[提要] 建寨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留存丰富。据介绍,西江农民自发建立的家庭博物馆有几十家之多,这些家庭博物馆各有侧重,涉及鼓藏头、苗绣、传统苗族绘画等主题。

  新华网贵阳12月15日电(记者 石新荣 张芽芽)建寨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留存丰富。官方和民间设立的多家博物馆,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苗族文化。

  西江苗族博物馆是由政府兴办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是西江博物馆群的核心。博物馆是一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两层木楼,结合了苗族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内有生活习俗、建筑、医药、节日、生产活动、服饰等专题展厅,以实物结合图片的形式展示苗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据西江苗族博物馆馆长吴德芳介绍,这家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很受游客欢迎。该馆于2008年9月对外免费开放,去年的接待量达到120万人次。

  据介绍,西江农民自发建立的家庭博物馆有几十家之多,这些家庭博物馆各有侧重,涉及鼓藏头、苗绣、传统苗族绘画等主题。

  13年举行一次的鼓藏节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鼓”是苗族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鼓藏节的仪式活动都以“鼓”为核心来进行,包括迎鼓、祭鼓等,仪式由鼓藏头操办。鼓藏头有的由群众选举产生,有的沿用世袭制,传幼不传长,西江属于后一种。

  鼓藏头博物馆建在鼓藏头家里,是一栋苗族吊脚楼。门厅深处,放着一面大铜鼓,鼓前设有香炉。西江和周围苗寨的1万多人,都是这一个鼓,一个鼓藏头。

  据鼓藏头唐守成的哥哥唐守和介绍,唐氏家族祖祖辈辈都是鼓藏头。目前的这面铜鼓直径达1米2,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来自新加坡的苏姓姐妹正在参观鼓藏头博物馆,这是她们第一次来西江,想体会淳朴、原始的内涵,“感觉挺好,我们住在客栈里体验农家的生活,铜鼓感觉很神秘”。

  唐守和指着墙上挂的缎子被面说,在鼓藏节跳舞是苗族的传统,上个月西江刚刚举行鼓藏节,很多外地的姑娘也来跳舞。依照传统,她们要交被面敬铜鼓,期间一共收到了100多张被面,由鼓藏头负责分给村民。

  鼓藏头博物馆让人感受苗族文化的厚重与神秘,苗绣博物馆展示的则是精致、美丽的苗族刺绣。博物馆设在村民李玉芳家里,6位苗族妇女每天在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劳作,她们转动着木纺车织布,聚在一起边聊天、边绣出精美的绣品。她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仍然推得动纺车,耳聪目明,织布刺绣都不在话下。

  在苗绣博物馆,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苗族刺绣、纺织的全过程,有兴趣的还可以缴纳一点“学费”,学习苗绣绣法。这里还售卖苗族妇女的绣品,实行按劳分配,谁的绣品卖出去了,收入就归谁。

  当地政府对农民博物馆进行了补贴,例如对鼓藏头博物馆的房屋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每月投入3000多元用于苗绣博物馆,包括房租支出、对每天都来刺绣的妇女发放补贴,鼓励她们传承和展示传统技艺。

  针对西江博物馆群的发展前景,吴德芳表示,对西江苗族博物馆的发展很有信心,规划增设分馆展示苗绣、银饰制作流程,以动态展示作为目前静态展示的补充。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