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3 16:20:00
来源:宁夏日报今天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必须承担起泰山般的历史责任。黄河圣坛建设体现中华民族创造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填补多项历史空白
中华黄河圣坛位于青铜峡市金沙湾西岸,背靠贺兰山脉,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阅读中华黄河圣坛,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沿石板路拾级而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处处是文化,步步是经典的历史长廊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中华黄河坛分为思源区、祭祀区、感恩区。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了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的思恩坊、感恩坊和礼恩坊。
中华黄河圣坛在建设中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和日晷这“四仪”摆放在一处;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铜铸造龟驼碑……
圣坛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再现着黄河留给人们的千古之谜和文化脉络。
三座青铜牌坊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开了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内在的绚丽。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思恩坊、礼恩坊、感恩坊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圣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高9米,直径1.2米的二十四节气柱矗立在农耕大道上,一眼望去如同24位神勇威武的将军,讲述着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从古至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只有文字,没有画面。中华黄河圣坛邀请专家挖掘整理出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填补了农耕文化史的空白。
农耕大道中央,18面巨型石鼓引人注目。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称“石刻之祖”。黄河圣坛选取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记载了远古时代起至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政策。
文化大道两侧,是18面用青铜铸成的巨幅竹简。收录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四书五经,《古兰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道德经》、《六祖坛经》及四部农书,书中的精华部分雕刻在竹简中,以励世人。
黄河鼎、黄河钟、黄河鼓三件重器的铸造也件件展现出黄河文化独特的气质。黄河鼎又称为司母河鼎,寓意中华民族“铸九鼎、定九州”的历史渊源,重达8.9吨,誉为“黄河第一巨鼎”;黄河钟饰以 “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贺兰山岩画等黄河文化吉祥图案,被誉为黄河第一钟;重达6吨的黄河鼓,是我国目前第一青铜大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