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纪长河——中华黄河圣坛印象

2011-05-03 16:20:00    作者:   来源:宁夏日报  

河水在大峡谷的臂弯里舒缓流淌,依山傍水的中华黄河圣坛庄严神圣,与这里的曲峡长河浑然一体,宛若一个在母亲河边守望了数千年的历史珍藏。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从文化的角度破题,宁夏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成长航线

  中华黄河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工程,从设计思路的提出到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艺术家及文化专业制作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建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黄河坛基本建成,仅用了8个月时间,5月2日奠基动工到一期工程完工只用了100天时间,堪称奇迹。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教授用16个字评价中华黄河圣坛:大河文明,国家工程,世界经典,传世之作。她体现了大黄河流域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创造力。

  黄河文化名人张成荫说,黄河坛建设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数典不忘祖,一是厚古不薄今。黄河坛是一个大德大孝的工程,圣坛之芬芳,就是文化之芬芳。黄河圣坛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认识历史,把握当今。

  这座圣坛注定要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唯一。

  以文化视角观之,中华黄河圣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彰显母亲河海纳百川、渊源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她的建成,对改变宁夏文化格局、提升整个黄河流域文化品位具有深刻意义。

  以旅游视角观之,有了文化的旅游,犹如被注入了 “魂魄”。中华黄河圣坛的建成,为海内外华人搭建了一个交流的纽带。黄河圣坛能触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坛。

  以教育视角观之,博大精深的文化汪洋对每一个参观者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教育,通过参观者的口口相传,黄河文化必定能走得更远。

  以内陆开放角度观之,依托中华黄河圣坛,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云集宁夏,关注宁夏,支持宁夏,通过他们的带动,宁夏将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观之,乘黄河金岸建设的东风,宁夏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黄河岸边屹立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她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生动注脚,是华夏儿女敬仰母亲河的大爱精神,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图腾。

  我们相信,漫漫岁月会见证黄河圣坛的灵动与神奇、博大与厚重。 (记者 沙新 连小芳 李东梅)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