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地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深入人心。多修路、修好路,利于人员、物资流动,所谓“路通财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当然重要,但从长远发展看,只有加速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农民走上可持续的致富道路,使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坦途。 目前,在全国4·8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这两组数字充分说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尽快让广大农民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尽快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竞争。只有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才能不断推广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将在粮食主产区推广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关键技术。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运用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为此,国家已经决定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将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 尽快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会影响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国家已经决定,从2003年至2010年,对准备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6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这些举措都是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 猴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要继续坚持让知识进乡村的各类公益性活动,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领,尽快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
□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