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关怀
当年,由于“文革”的缘故,郑凤荣被迫告别心爱的跳高赛场。1963年和1964年间,她的训练成绩多次达到1·80米的高度。可无情的政治运动使她屡遭重创,甚至让她一度产生过轻生念头。“我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真的搞不懂,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好人要受整治?”郑凤荣动情地说,“就在我生不如死的当口,敬爱的周总理又托人捎话来,鼓励我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党,要坚强地活下去!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要没有总理的关怀,我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今天。”
1975年5月9日,是贺龙元帅平反昭雪后安放骨灰的日子。郑凤荣也去了,当她看到敬爱的周总理时,便身不由己地向前挤去,欲向他老人家倾诉委屈。眼看要挤到总理身边时,她却戛然止步。“我看到他老人家脸上的老年斑和日渐消瘦的脸颊,就再也不忍心让他为我遭受冲击的事儿烦心。谁知道,这竟成了我和总理的永别。后来,总理身边的人告诉我,总理一直惦记着我的安危,并多次提到要见见我。”说到这,郑凤荣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像孩子般呜咽起来。
最中肯的建议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从事教练工作。”郑凤荣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她有一天清晨到北京天坛公园遛弯儿,看见许多孩子在跳绳玩儿,可技术要领和动作都不够规范,她便上前示范,教孩子们怎么练习才事半功倍。孩子们在她的调教下,动作日臻完善,从此找她来学习的孩子也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达到48人。
“那天我到国家羽毛球队去,一个大小伙子跑到我面前,向我深鞠一躬,并说道,‘谢谢郑奶奶!没有你的精心培养,我也进不了国家队……’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跟我在天坛公园晨练的孩子中的一个。”郑凤荣感慨地说,“身教胜于言教。作教练员的一定要身教,你示范一次胜过十次讲解。”
“身体训练是基础。我们现在也开始注重身体训练了。但我不赞成花重金请外教来教我们身体训练,我们不能盲目迷信外教。”郑凤荣分析说,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身体条件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外国人天天吃的是黄油、面包加牛肉,光饮食结构方面我们就与之相去甚远。从小饮食结构的不同,必然导致后天身体素质的差异。我们的身体情况是有别于外国人的,训练中必须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每个人之间也各有不同,有力量型的也有速度型的。“你让‘老外’把训练外国人的那套东西搬来培训我们中国队员,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就是在国外,每个队员也都有自己的身体教练。”
最不愿提的是足球
“我最不愿提的就是中国的足球。”郑凤荣恨铁不成钢地感叹道,“中国足球改革的初期,水平上不去说是缺钱,可如今有钱了,钱也‘海’了去了,咋水平就总不见长呢?应该说咱们的水平有提高,但进步的幅度远不如人家外国。上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咱们能进去不是必然,而是偶然,那是侥幸。”
郑凤荣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进步不显著,主要是缺乏针对中国人自身训练的方法。“光突出技术不行,必须要重视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每练一次就要有收获,不能把错误延续到下堂训练课上。不仅重数量,更应重质量。”
“现在的队员要知足,千万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郑凤荣说,“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奖金应该有,但我们的队员不能忘记,我们毕竟不同于其他国家,我们还是要讲奉献的。我希望运动员们都能多拿报酬,但一定要拿得合理,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
□ 本报记者 于 锋 杨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