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设想,整个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公 有,归个人所有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力和生活资料。每个人向社会提供 的只有劳动,而不能提供任何生产资料;也只有劳动,才是个人取得 消费品的惟一尺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基本是这种状况。到1978 年末,全国城乡的个人储蓄总额只有218亿元,当时全国人口共有9.6 亿,人均储蓄只有21.8元。21.8元不可能作为个人的投资资金,不 可能形成个人的任何生产资料,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两个月的生活准备 金。在这样的年代,每个人都在遵循着“除劳动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劳动收入———消费———除劳动以外一无所有……”这 一简单的公式,进行着自己的人生循环。循环到最终,自己老了,劳 动能力也丧失了,个人仍然是一无所有,即没有任何个人积蓄,没有 任何个人资产。遇上一个好单位,还可以依靠退休金维持自己的生存; 遇上亏损甚至倒闭的单位,退休全也没有,老年生活没有任何着落。 我国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所发生的这种状况,与其说遵循了上述社 会主义模式,不如说由于经济决策失误过多,加上管理体制束缚了生 产力,使人们的收入水平太低了,低到每个人忙忙碌碌,每月只能赚 回养命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居民的 收入除了当期的消费之外,都有一定的剩余,而且这种剩余部分越来 越多。这种剩余部分已经不是消费基金,至少不是当期的消费基全, 已经是可以游离于消费之外,可以用作投资的基金。于是,人们的收 入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基金,另一部分是投资基金。 既然有一块资金需要用来投资,大家都不得不花费一定的精力去 研究怎样投资,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进行投资操作。于是,个人 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应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本职工作,另一部分 用于投资;个人收入也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收入,另一种是资产收入。 如果把研究投资称为经营资金,则从事本职工作以及研究与本职 工作相关的技术可以称为经营自我。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处理经营资 金与经营自我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别人经营资金,自己经营自我。即几乎百分之百的 时间用于经营自我,用于搞好本职工作,用于钻研与本职工作相关的 技术。通过经营自我,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也使自己 的职业收入稳步增加。至于3万、5万或30万、50万的个人资金,则寻 找一个回报率比较高而且十分稳定的投资领域,投入后不用费时操心, 到时取得收入就够了。比如买一两套房子,按期收取房租;或者购买 保值性的国库券,到期收回本息(1993年购买3年期国库券,到1996 年兑付时,3年的回报率共73%,比一般投资的回报率都高)等等。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委托给可靠的人经营,自己不用管,到时按一定 的方式参与收益分配。 第二种模式:经营资金即是经营自我。即完全放弃本职工作,用 全部时间和精力进行资金的经营,不仅经营自有资金,甚至还进行一 些借贷,使自己所经营的资金大大超过自有资金。比如,自己将全部 精力用于炒股票,或者创办经济实体,将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智慧、 资金融为一体。 第三种模式:既经营资金又经营自我。一部分时间用于本职工作, 即用于经营自我;另一部分时间用于经营资金。二者的比例可能是四 六开,也可能是三七开。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前两种模式优越于第三种模式。随着社会 分工的深化,人类创造力的单向性和专业化日益明显。单个人或单个 群体不可能钻研和掌握所有技术。业精于专,只有无限的“专”的组 合,才形成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因此,就单个人讲,要么选择第一 种模式,把全部精力用于自己的专业,使自己不但能获得较高且十分 稳定的资金收入和不断增长的劳动收入,还能使自己在现有专业上不 断发展,成为造诣很深的专家,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同时也使自己 的生活过得十分有乐趣。或者选择第二种模式,改行专门从事投资研 究和资金经营,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投资专家,不仅能使自己的资 金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还可以经营其他人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分配比 例,自己获得一定的经营收入。采用哪种模式,既要看自己的资金规 模和借贷能力,也要看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素质。如果自己的资金 规模不大,又没有什么借贷能力,而自己在本职工作上干得又很不错, 前景较好,就没有必要采用第二种模式,也没有必要采用第三种模式。 为个人一点点的投资而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投资专业知识, 得不偿失。从整个社会来讲,大家都为自己的一点点投资而去钻研投 资知识并参与投资操作,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