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者强调企业成功之道 ,离不开通过战略性管理决策谋求竞争优势;经济学者提示企业 确立可持续的经营方针,需要重视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一个是竞争 优势范式,一个是比较优势概念,虽然二者在应用对象方面不无交集, 在学理源流上也有交叉,甚至名称也颇相似,然而两类学说的研究人 员很少有思想和知识的正面交流和沟通,而是通常以英国式的“礼貌” 风度,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距离,或是带着陌生和疑惑的眼光看 待对方的观点。 在对企业行为的理解上,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是存在着泾渭 分明的此疆彼界?还是有彼此不容的矛盾对立?抑或是相互兼容和互 补关系?在三种理解中,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我的看法是,二者 的主要区别在于,竞争优势在本质上是企业特有的优势,比较优势在 较大程度上是与区位相联系的优势,它们对企业的经营策略都具有重 要意义。 比较优势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要素相对成本差异的前提下。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受到种种限 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组合或秉赋结构不同,而要素稀缺度的差 别又决定于它们在要素的相对价格或相对成本上存在差异。例如,发 达国家的资本存量大,科技教育发达,资本和熟练技术人员等要素的 相对成本较低,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相对成本较低。我国的东部 和中西部也存在类似的比较差别。新大陆国家人均耕地面积较大,耕 地资源相对成本较低,而人多地少国家则相反。我国东北地区和东南 沿海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比较差异。 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 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秉赋和相对价格 是否匹配。如果二者具有一致性,则符合比较优势;反之,则是比较 劣势。企业市场定位决策,应尊重比较优势规律,这实际是一个平淡 朴素的要求。例如,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制造业定位选择,要尽量选 择密集利用劳动力的加工和生产环节,把需要投入10亿美元研发一种 新药品、用50亿美元巨资开发“铱星”这类项目让给财大气粗的老外。 中国农民生产农产品,东北农民可以发挥耕地资源较多的比较优势, 生产需要密集投入耕地的大宗农产品,山东、福建农民则应较多生产 需要耕地投入较少的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甚至一个律师虽然打字和诉 讼能力都比秘书强,他还是应把打字这类活计派给秘书,自己集中精 力打官司,这样的常识,都可用比较优势道理来解释。比较优势与其 说是深奥道理,不如说是常识,而常识在其适用范围内应受到尊重。 竞争优势是随企业战略学说产生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战略管理概念, 虽有不同解读,大体是指企业在超出运营效率之外,通过有关对互动 性、全局性(部门间)、转折性和长期性决策的运用,增强自身特有 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有利和优胜地位。 竞争优势概念的内涵,更多与企业个性化的特殊竞争力和潜在盈 利能力相联系。以运营中的企业作为顾客对象,管理学者淡化比较优 势而强调竞争优势,自有其道理。 然而,即便在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层面,比较优势原理也仍有应 用和评价作用。例如,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投资选择时,无疑需要仔 细考虑企业将要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要素投入要求,是否与投资对 象国度的资源秉赋和要素成本结构相匹配。由于国际间要素流动性更 低、要素成本结构差异更大,比较优势原理对外向投资决策具有更为 重要的意义。美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逐步把家电转移到其他低成本 的国家;但在美国搞家电研发,也许还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是大国,不同于新加坡或韩国。幅员广大的领土之内,不同 地区的要素秉赋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适应特定经济活动特点,选择适 当的区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隆的西红柿酱在意大利和 其他海外市场销路不错,既与新疆得天独厚的农业气候和资源有关, 也由于较好利用了这一产品加工过程的劳动密集性要求。在西红柿酱 加工中,如何把个别质量不好的西红柿挑拣出来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 题。由于这一工序难以通过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方法处理, 从而使劳动密集的简单“挑拣”活动,在西红柿酱的整个价值链增值 流程中的重要性上升。 比较优势原理对国有企业改革更有借鉴意义。我国的国有企业问 题,无论其终极原因来自体制还是战略,直接表现往往是经营的部门 和产品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因而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 力”(林毅夫语)。改革调整过程,需要对症下药,无疑也要注重比 较优势原则。(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