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9 17:0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记者 苑菲菲 李珍梅
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后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此前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就青岛某项非遗文化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对该类文化都不感兴趣。与此同时,不少非遗保护单位都面临传承断层的问题。经济收益少、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绊住了岛城非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00人中119人不知胶州秧歌
“你了解胶州秧歌吗?”“你看过胶州秧歌吗?”“你对胶州秧歌的剧目感兴趣吗?”……这是青岛科技大学近期在校园内展开的一份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据悉,几天前青岛茂腔剧团曾带领团员在该校表演,发现大多学生对此一无所知。为了弄清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了解情况,艺术学院向全校多个系别发放了1000份关于胶州秧歌的问卷调查,结果却让人不容乐观。记者从目前回收的200份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19名学生都表示不了解
该艺术,且对胶州秧歌也不感兴趣。
但对于这个结果,发起这项调查的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佩珊却认为,实际情况或比问卷更加不容乐观。“这个结果太水,当初不应该采用实名制调查,这样学生们才不会有那么多顾忌。”孙佩珊不无遗憾地表示,在自己和学生们的接触中她发现,很多学生说起这些民间非遗文化来的时候兴趣缺失,对这些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学生们平时没机会接触,我们制造机会他们也不愿意去了解。”孙佩珊看着学生们在问卷中对胶州秧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回答,显得颇为失望。
内容“老套”难吸引年轻人
据悉,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胶州秧歌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胶南的茂腔、平度的烛竹马、崂山沟崖高跷等多项文化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然而17日、18日两天,记者在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对5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却鲜有人知晓并对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感兴趣。
“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崂山啊?”听到记者提到非遗,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孙玉成一脸
茫然。在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大学生印象中,非遗就是古板的代名词,不少大学生认为那只是上了岁数的人才感兴趣的东西。“那些秧歌啊茂腔啊之类的有点太老套了吧,平时就算在电视里见到也会立刻转台。”青岛大学日语系的大三学生胡晓东表示,自己接触到的多是新近最流行的东西,而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与现在的生活脱节严重,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多项非遗文化面临传承难题
“现在剧团里老龄化太严重了,大部分都是40岁或50岁开外的人,这些传统文
化现在直接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18日下午,青岛市茂腔剧团团长刘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因表演秧歌等收益有限,无法作为谋生的职业,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专职学习。此前,剧团曾试图将茂腔变成教材走进校园,却收效甚微。
对于刘宗涛的困扰,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张萍也深有感触。18日中午,保护中心十多名市民正在参观传统艺术,然而记者注意到,这些市民全都是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一张年轻面孔都没有。“中心的传习站每个月都会举办1到2期胶东大鼓培训班,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可每回都是固定的二十几个人来学。”张萍说,部分收益可观的非遗文化,如剪纸、木版年画等都是家族传艺,目前没有传承危机。但是像平度的烛竹马、胶南的藏马大鼓等只在特定场合、特定日期演出的优秀民间艺术却几乎要绝迹了。“烛竹马的传承人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如果继续下去,这些优秀文化就只能存留在档案里了。”
不少申请非遗者只是“向钱看”
据介绍,2003年时国家才出台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此前根本没有非遗的概念。直到2005年才开始全国性普查,并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列入名录。“很多可以列入名录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普查开始前就消亡了,非常可惜。”张萍介绍说,目前青岛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从最初的3项增加到8项,省级的从14项增加到23项,市级的从27项增加到49项,每年都会有新的民间文化进入非遗名录。而对于这种情况,张萍并不认为是个好现象,因为列入非遗的都是濒危的文化项目,这种现象从侧面也折射出目前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难题。
对于目前岛城非遗文化传承难的困局,市文化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认为,造成该现状的原因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单位申请非遗,申请进名录,可他们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向政府部门要钱。为了去演出赚钱,平日里有国家拨款、省市拨款养着,有了演出就去演,根本不把心思放在保护和传承上。”该人士表示,非遗文化项目要能传承下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迎合时代的发展才可以。而将旧有的东西一遍遍地演练,只“向钱看”,这种保护方式只能让非遗最终淡出人们的记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