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人文齐鲁

绣江水磨的浮沉

2010-11-25 09:13:00    作者:王绍忠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绣江水磨的浮沉

□王绍忠

  碧波荡漾银花爆绽的绣江河,源于明水城区的百脉泉、漱玉泉、眼明泉、梅花泉,它像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玉飘带横贯南北,长达四十公里,为章丘境内首屈一指的大河。它水质甘醇清爽,晶莹鲜亮,不仅蕴含着鲜嫩肥美的鱼虾资源,还提供了及时充裕的灌田甘霖。此外,它还哺育出“一穗开花漫地香”的明水香稻,著称于世的白莲玉藕,举世无双的章丘“葱王”……绣江河因冬雪融逝,夏雨充沛,常年流量浩大,溢满河槽,由此,还诞生了绣江沿岸的一道独特景观———水磨。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水磨转动着岁月,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水磨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当时明水首富“周八缸”(存金储银八缸)按山东省巡抚指令,耗巨资修筑,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水磨采用在河床筑坝蓄水,抬高水位,提闸泄流,让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推动闸口下边偌大的轮盘旋转,由此而带动修建于磨坊里的石磨转动。水磨比农家普通旱磨磨盘要大出一倍,用来碾稻、磨面,无偿替代人工、畜力。当初,建起的18盘水磨大都集中在绣江中上游。分别坐落于李家亭、刘家堰、浅井村、宋家磨等26个自然村。修建一盘水磨的费用相当于当今的4万余元人民币,磨主多由三两户农家筹资入股,盈利后分发红利。河床地势高,水位深的水磨,由于流速猛,转速也快,经济效益会相对提高。如胡家堰、刘家闸的十二处水磨,昼夜可磨面、碾米1300斤,其他地方的水磨则要减少五分之二左右。

  旧时,佛道盛行,寺院庙宇长年香火旺盛,所以绣江水磨加工“贡香”成为骨干产业。柏树枝干、树墩劈成碎片后,由水磨碾成“香末”,然后加工成“长香”、“高香”两类,除供应本县民众以外,还远销济宁、聊城、胶东等地。苏、豫、皖毗邻地区则派车来长途贩运。除现金交易外,还有以物易货的方式,运来胶东水产、聊城粉皮、济宁酱菜、鲁西黄牛等,极大丰富了绣江沿岸的市场和农家的饭桌。同时,二十炷“香”(一把)可获利(按现金计算)5角。水磨仅夏秋两季可净获红利5万元之多。因此,绣江两岸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家有良田十亩半,不如水磨一季转;户有骡马一大帮,不如水磨两季香……”

  明末清初,水磨得到极大发展,由18盘扩大为56盘(包括5盘香油磨),分布于绣江中下游各村。抗战时期,战事频发,民不聊生,水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直到新中国诞生,水磨才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三盘乡由11个自然村成立了“红星高级社”,它们位居上游,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各方优势,加固增高了拦河水坝,湍急的流水使得水磨轮盘发出更加震撼的轰鸣,效率直线上升,经济效益成倍增加,每盘水磨一昼夜的收入达到1200元,全年净赚10万元之多,为合作化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为两岸社员提供了稳固的收入。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破除迷信、倡导新风”,制“香”行业自行衰弱。自此,水磨效益锐减,又加连年雨量稀少,河水水位偏低,水磨时停时开。至1962年春,农村电磨推广普及,绣江两岸全部水磨无奈结束了它们的神圣使命,被尘封在社会记忆中的“历史博物馆”。人们只有在梦幻中可以欣赏到它的“天姿尊容”了。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