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曲阜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调研报告

2010-11-25 13:58: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1.前言

  1.1引言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国情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城中村”现象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既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转机”,也是阻碍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危机”。

  近年来,随着日照市规划的完善,建设力度的加大,管理水平的提高,“城中村”数量不断增多。我们从日照市“城中村”改造协调办公室获悉:按照《日政发〔2007〕38号文件》规定,结合日照市“城中村”实际,第一批新启动“城中村”改造计划确定,涉及30个村居的改造,计划拆除房屋6000处、8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7000套、70万平方米。根据该计划,东港区有17个村居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拆除房屋2878处、39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4331套、42万平方米。日照经济开发区有5个村居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拆除房屋2020处、26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1355套、15万平方米。日照市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中村”的改造也形成一股高潮。

  我们发现,现在各级政府和学者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城中村”外在的拆迁改造上,更多地从物质层面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城中村”改造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改造。众所周知,人的思想观念既不能像违规建筑一样被强力拆除,也难以像居民迁居一样被动搬迁或安置。调研“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现状,对实现价值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加速农村城市化,迈向“现代化”,实现产业甚至是居民的“置换”和“升级”的进程中,是否应认真思索一下:如何实现“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的市民化?

  为此,我们进行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

  1.2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城中村”改造已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上以“城中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了超过两万篇学术论文,与本次调查有关的研究分析如下:(图表一)

  图表一:国内相关研究分析与借鉴

  角度相关作品及出处借鉴意义

  价值观1. 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东;《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的思考》(《青年科学》NO.06.2010)

  3.郭雄伟;《我国农民价值观念变革浅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4.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心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明确当前学术界对价值观含义的界定和我国社会价值观变迁轨迹后,我们将价值观进行梳理,选取了受城中村改造影响较大的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考察。

  市民化1.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姜雅莉;《农民市民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3.失地农民市民化价值观变迁研究课题组;《失地农民市民化价值观的变迁——合肥市芙蓉社区失地农民价值观变迁研究报告》(《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4卷第1期)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市民化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我们研究农民价值观市民化提供了不同角度。

  城中村1.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三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张建民;《广州城中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梦琴;《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 李怀《“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多关注城中村物质和制度层面的改造,相对忽视了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改造,其中相关内容有一定参考意义。

  纵观当前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关注的都是“城中村”拆迁政策与房改政策、改造后的住房安置以及失地村民就业等问题。我们将在借鉴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梳理日照市“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以促进“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的市民化。

  1.3调研目的

  我们着重研究“城中村”农民价值观市民化的现状,探讨农民价值观市民化的教育与培养机制,系统梳理农民原有价值观及其与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差异。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的现状,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深入分析居民价值观,在社会心理、社会情感、社会价值上消除城乡对立,实现人的“城市化”,真正完成“城中村”改造。

  1.4调研思路

  1.5调查区域及对象

  本次日照市“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暑期社会调研,共选定东港区六个地点:日照街道新村、沙墩村,秦楼街道厉家庄子村,北京路街道大董家村,石臼街道万平社区、中盛社区。这些村子均是日照市城市规划中“城中村”的典型,它们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梯度来完成对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深入调研。以下为这六个调研地点的概况:

  (1)日照街道新村:

  新村卫星鸟瞰图                      新村村委阅览室

  图表二:新村基本情况表

  名称新村

  所处改造阶段拟改造

  人口176户,560余人

  经济构成高新园区经济、商业、厂房出租、房地产业

  主要户籍类型农业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71份,回收70份

  (2)秦楼街道厉家庄子:

  厉家庄子卫星鸟瞰图                   厉家庄子村公开栏

  图表三:厉家庄子基本情况表

  名称厉家庄子

  所处改造阶段拟改造

  人口960户,2400余人

  经济构成商业、部分农业

  主要户籍类型农业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276份,回收273份

  (3)日照街道沙墩村:

  沙墩村卫星鸟瞰图                 沙墩方圆爱心敬老俱乐部

  图表四:沙墩村基本情况表

  名称沙墩村

  所处改造阶段改造中

  人口700余户,1996人

  经济构成商业、建材业、沿街房出租、房地产业

  主要户籍类型农业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194份,回收191份

  (4)北京路街道大董家村:

  大董家村卫星鸟瞰图                     拆迁中的大董家村

  图表五:大董家村基本情况表

  名称大董家村

  所处改造阶段改造中

  人口730余户,2370人(其中空挂户近400户)

  经济构成工业园区经济

  主要户籍类型农业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118份,回收116份

  (5)石臼街道万平社区:

  万平社区卫星鸟瞰图                        万平社区采访中

  图表六:万平社区基本情况表

  名称万平社区

  所处改造阶段改造完

  人口860户,1800人

  经济构成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已经淘汰养殖业、渔业

  主要户籍类型城市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112份,回收111份

  (6)石臼街道中盛社区:

  中盛社区卫星鸟瞰图                      中盛国际商务港

  图表七:中盛社区基本情况表

  名称中盛社区

  所处改造阶段改造完

  人口500余户,1080人

  经济构成临港物流产业、加工工业,已经淘汰渔业、农业

  主要户籍类型非农业户口

  问卷发放情况发放177份,回收175份

  1.6关键词界定:城中村、价值观、市民化

  (1)城中村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本次调查所探讨的日照市“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于狭义上的村庄,即在日照市周边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坐落在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村庄。

  (2)价值观

  价值观是特定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稳定、持久、普遍的关于人、社会、世界的终极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本次调查从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对“城中村”居民的价值观进行探究。

  (3)市民化

  市民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的非农化,即由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化,并且以此获得稳定的就业收入;二是生活空间城镇化,即由主要居住在农村转为长期居住在城镇;三是文化、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轨、融合。也就是说,农民市民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素质市民化,二是外在资格市民化。前者可称为内在机制运行下的市民化,它更偏重市民的生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的发育和行为变化等内容;后者可称为体制作用下的市民化,它偏重职业和身份的非农化,涉及户口及附带的福利保障。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第一层的含义。

  2.报告正文

  2.1“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现状

  (1)经济价值观

  在关于经济价值观的调查中,拟改造的新村、厉家庄子,正在改造中的大董家村、沙墩村和已经改造完成的中盛社区、万平社区,较为明显的体现出处于不同改造阶段的居民的价值观市民化的梯度,但也有某些方面由于村子独特的环境呈现出特殊差异性。

  调查中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大部分职业为个体经营者和个体打工者以及企事业的工作人员,而无业人员多为退休或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及在家看孩子照顾家庭的妇女。(详情见图表八)

  拟改造改造中 改造完成

  平均值

  新村厉家庄子沙墩大董家村中盛社区万平社区

  企、事业单位人员10.112.113.57.216.317.313.0

  个体经营者36.230.228.123.414.012.524.3

  个体打工者21.714.016.810.812.26.713.6

  学生5.87.93.87.24.71.05.4

  无业18.834.035.742.344.856.738.9

  其它7.21.92.29.07.05.84.6

  图表八:各“城中村”居民职业构成表(%)

  对于找工作会优先考虑哪些因素,六个受调查群体均优先考虑“挣钱多少”、“稳定程度”,对于以“个人兴趣”和“实现自我价值”等为代表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并未随着“城中村”改造的逐步推进产生明显区别。(详情见图表九)

  图表九:“城中村”居民择业观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居民的家庭收入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在六个调查点中,工资收入(打工收入)占有绝对优势,同时由于伴随“城中村”改造占用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耕地,务农收入方式已不再是主流,并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仅占4.7%。但在其改造的不同阶段,涌现了一些不同的新的收入方式,如拟改造阶段的厉家庄子和新村居民的个体经营收入、房屋出租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另外在改造完成的中盛社区、万平社区,社区福利分红成为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详情见图表十)

  图表十: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略表

  “城中村”改造不仅带来了家庭收入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增加了居民家庭年收入。调查显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家庭在各村(社区)调查群体中均占到八成左右,但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随着改造程度的加深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详情见图表十一)

  图表十一:家庭收入情况

  由于收入差异,居民的消费观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居民的收入开支主要集中在家庭日常开支和子女教育上,而在购房、购车养车这类更高水平的消费上则随着“城中村”改造过程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在拟改造的新村用于购房养车的支出比重仅有15%,而在已改造完的中盛社区购房养车支出比重已高达23.3%。另外当问及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会更倾向于增加哪方面的支出时,处于拟改造阶段的新村(56.5%)和厉家庄子(68.3%)以及处在改造过程中的大董家村(60.3%)的居民他们更倾向于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水平的生存资料消费以及满足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学习的发展资料消费,而改造完成的中盛社区(24.4%)、万平社区(22.1%)以及改造中的沙墩村(20%)居民在增加旅游消费等享受资料消费方面有更高要求。

  当问及“您是否经常使用银行卡购物”时,改造完成的居民15.9%的人选择偶尔使用,21.5%的人选择经常使用,绝大部分人仍选择从未用过。和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村子相比,这个比率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居民并没有明显受“城中村”改造过程的影响。

  在居民消费观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居民还是理性的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中,“是否实用”与“价格便宜”在各村调查群体中均占绝大部分,只是在选择“是否名牌”上在处在不同阶段的“城中村”中略有差别。(详情见图表十二)

  在理财观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将家中闲置的钱放在银行,有两成左右的受调查对象仍选择了“把钱放在家里”,选择“投资赚钱”的比重在各村(社区)的调查群体中差别并不明显。(详情见图表十三)

  图表十二:各阶段“城中村”居民品牌认可度        图表十三:居民理财方式

  (2)文化生活价值观

  随着改造的逐步深入,“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程度逐渐提高,但由于“城中村”特有的生存环境,“城中村”居民文化价值观仍然保留了农民传统价值观的某些特点。

  对子女的教育,“城中村”居民普遍比较重视,绝大多数受访者能够自觉或者自发地尊重教育规律,将参加特长班视作孩子不落后的必要途径以及培养孩子的兴趣的方式,是孩子自愿参与的结果,没有强迫子女参加特长班或者辅导班;只有不足两成的受访者带有功利色彩,将参与特长班视作孩子升学的一种捷径。

  在自我教育方面,平均三成的“城中村”居民参与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持有明确目的,即学得一技之长和致富,只有极少一部分受访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是为了打发时间和随大流。平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与职业技能培训,阻碍她们参与培训的原因各异,其中主观因素占到三成,例如没有时间或者没有钱;客观因素占到七成,例如没有培训机构或者没有合适的培训内容;仍然有平均四成多的受访者没有看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养老观念方面,平均31.2%的受访者表示年老时愿意去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25.3%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43.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到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当谈到对老年人在老年公寓(养老院)养老会产生的影响时,各选项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让老人生活更方便、减轻老人的孤独感、减轻孩子的养老负担、减少家庭矛盾、加重孩子的经济负担、让孩子没面子、疏远孩子与老人的关系。这显示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且随着“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村民接受去老年公寓(养老院)的养老模式,养老观念逐步由传统的“养老靠子女”向现代的“养老靠集体”、“养老靠保险”等转变;同时,农民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生活环境和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城中村”居民的养老观念已经处于传统农民和现代市民的过渡阶段,并将逐渐实现市民化。需要社区(村)加强引导,进一步减轻村民养老负担,解决村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在休闲方式上,处于改造不同阶段的几个“城中村”,较为普遍的休闲方式依次是看电视,闲聊,上网,锻炼身体,玩牌、打麻将,读书,参加文体活动所占比例较小。调查发现,随着“城中村”健身广场、图书室、电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居民休闲方式均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已摆脱传统农民单一的休闲方式;随着改造的逐步深入,“城中村”居民的休闲方式也逐步摆脱传统农民休闲方式的“惯性”,逐步适应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步实现“市民化”,文化品位逐步提高.

  在身份认同上,平均有2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城里人,4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28%的受访者则对自己身份认同混沌不清。(详情见图表十四)由此可见,由于改造而引发的农民失地失业的状态和市民相关福利待遇的缺失使“城中村”居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混乱,需要进一步引导,改善对“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同时,随着改造的逐步深入,这种身份认同上的混乱正在逐步减弱,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居民适应了生存环境的变化,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增强。

  总体平均情况

  图表十四:“城中村”居民身份认同饼状图

  在选择住楼还是住平房上,平均45.7%的受访者选择了住楼房,选择的原因按所占大小比例依次是卫生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楼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53.5%的受访者选择了住平房,原因依次是生活方式已习惯、住房花费低、邻里关系更密切。(详情见图表十五)调查发现,随着“城中村”社区化的逐步实现,“城中村”居民对住楼这一生活状态的接受程度明显增强,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已经搬进楼房。同时,绝大多数老年居民倾向于住平房,他们习惯了原来的生活状态,如可以劈柴烧水、使用煤球供暖、不用爬楼梯等等。由于住楼明显增加了村民的生活支出,部分村民感觉以目前的经济基础无力支付住楼昂贵的物业费。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