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台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政策措施

2010-10-01 09:1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本着“用财政资金作引子、以社会资金为主导”的理念,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实施等8个方面,出台了32条政策措施。
  日前,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促进财源建设的意见》,本着“用财政资金作引子、以社会资金为主导”的理念,从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实施等8个方面,出台了32条政策措施。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财政对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引导作用。一是充分利用贴息、奖励、参股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今年省级将投入1.5亿元,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大企业和相关市县政府跟进投资,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通过对东部企业到中西部省级开发区投资超过1亿元的大项目,以及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给予贴息支持,鼓励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建立技术装备首台(套)奖励制度、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奖励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奖励制度、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制度、重大工业产品设计奖励制度等办法,促进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解决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二是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后3年省级将筹集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筹集20亿元,实施10大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筹集35亿元,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三年筹集100亿元,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三是加大资金运筹力度,深入挖掘财政资金使用潜力。今年省级将安排1亿元,以后年度逐步加大投入,分批扶持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聚集带动作用;筹集20亿元财政间歇资金,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年初将资金拨付到县,年底收回,由试点县统筹用于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力争吸引银行贷款1000亿元以上,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产品,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传统工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加强财政银行协调配合,强化金融对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支撑作用。一是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省政府将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选择一家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采取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知名工商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其做大做强,服务黄河三角洲发展。同时,对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鲁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的,在各地给予奖励的基础上,省里也给予一定奖励。二是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今年省级将筹集3.1亿元,按照新增担保量、新设立机构、增资扩股等业务的一定比例,对担保机构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三是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科技项目贷款年增长20%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新增科技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四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年增长15%以上的金融机构,按照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五是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上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满足上述条件且存贷比高于50%的村镇银行,按其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财政补贴;对县域金融机构等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贷款余额增量的2%给予奖励,所需资金省级负担50%

  三、完善民生政策体系,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今年省级将安排2亿元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给予支持。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从今年下半年起,把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20元。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在今年按国家规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把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补贴由每年24元最高提到11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同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并鼓励各地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扩大就业。四是适当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今年71日起,对缴费比例高于20%(含)的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以后视情况逐步统一和调整。

  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调动各级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积极性。建立主体税收增长激励机制,20102012年,对市县上缴省级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15%以上部分,省级给予全额返还。提高出口退税省级负担比例,对市县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上年增长15%以内部分,省级继续负担25%;增长15%以上部分,省级负担50%

刘宝才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