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路改革开放30年-打造"山东的路"品牌

2011-05-13 21:31: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山东 公路 综合整治
[提要] 30年来,山东交通风雨兼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交通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以“山东的路”为代表的一批山东交通品牌名扬全国,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30年来,山东交通风雨兼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交通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以“山东的路”为代表的一批山东交通品牌名扬全国,成为展现山东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30年打造出响当当“山东的路”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公路事业迅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公路建设规模和等级都已名列全国前茅。进入90年代后,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更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迅猛增长。2005年,全省各市驻地通往各县(市、区)实现了均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100%的乡镇和99.9%的行政村通达公路。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2236公里(含村道),比1978年净增1779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的每百平方公里18.3公里,提高到每百平方公里135.08公里。
  山东高速公路由零的突破到功能比较完备、服务设施完善,“五纵四横一环”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仅用了14年的时间,这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这是山东公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框架、以国省道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干枝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年铸就了山东公路的辉煌,也打造出了响当当的“山东的路”的品牌。“山东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的品牌内涵印在了人们心中。“公路建设塑造文明、养护管理展示文明、规费征收传播文明、路政管理提升文明、行风建设延伸文明、改革创新发展文明”等,山东公路的行业文明建设在浓厚的品牌文化影响下成绩斐然。

  不到山东,不知道路好
  高速公路“网络化”
  1990年,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破土动工。至1993年12月18日,全线318公里建成通车。
  1998年是山东公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山东省抓住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实施了第一个“150工程”,一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3.5亿元,创高速公路建设年投资最高水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位。
  1999年完成投资156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59公里,在全国率先突破1000公里大关。随后的2000年和2001年,分别完成投资150亿元和120亿元,高速公路率先在全国突破2000公里。
  2002年,随着滨博、莱新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山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11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省会城市与各市驻地通高速,标志着山东高速公路跨入“网络化时代”。
  2003年山东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成为山东公路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飞跃。2004年滨州黄河二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2005年东营黄河大桥、国道205滨州至大高、青银高速齐河至夏津建成通车,同时对山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条双向六车道生态环保示范高速公路——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到2007年底,山东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达到4033.4公里。
  农村公路村村通达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铺装沥青或水泥路面的县社公路只有2776.5公里,大部分县与县之间还是靠土路连接,乡村之间农村公路的保有量更是几乎为零。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扶贫公路建设力度,修建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到198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1763.3公里;到200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9401.7公里,与1978年相比,增加30414.4公里,增长160.2%。
  自2003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交通部门全面实施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交通建设投资38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5910.1公里。
  一小时上天 两小时下海
  据统计,山东90%以上的开发区、工业园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走廊”,其中围绕济青高速沿线形成的经济带已经成为我省经济中重要的“一体”。
  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山东内陆腹地也开始进入客商投资视线。济青南线高速公路还没有通车,地处鲁中山区的沂源县就迎来了几个大的投资项目。当地负责人激动地说,沂源县矿产、果品资源丰富,但是受制于交通,济青南线通车后,沂源将“一小时上天(济南机场),两小时下海(青岛港)”!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