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溥斋晚年潜心佛学,改名“夏莲居”。
清末,驻济新军第五镇士兵,在山东宣布和取消独立中起关键作用的都是他们。
如果把时光倒推100年,在1911年的秋天,济南,这个向来温顺平和、不显山露水的城市开始躁动起来。仿佛要举行一场“武林大会”,从日本、北京和各地前来的达人们悄然向这里集结,街头巷尾谈论时政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场“华山论剑”的精英大会在历山脚下开始发酵。
同盟会与立宪派骨干均有留日背景 一条小道消息为他们联手带来契机
“东省之人,宁不为子孙计?”这是清末《东方杂志》在一篇时评中对山东人的讥讽。因为德国势力的不断扩张,辛亥革命前的山东颇受舆论指责。其实,山东的有识之士对亡国破家有切肤之痛,他们已悄然行动起来。
1905年8月,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400余人入盟的成立大会,山东留日学生徐镜心、丁惟汾等十余人参加。会上决定在国内设5个支部,北方支部即设于山东烟台。
为便于开展工作,徐镜心被孙中山委任为总揽山东会务的主盟人(继任者有彭占元、丁惟汾、谢鸿焘等人)。至1907年,山东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者有53人。1911年,海内外参加同盟会的山东人据估算达数百人之多。由于同盟会当时是一个秘密组织,不少人用化名,山东籍同盟会会员总量至今没有一个确数。
众同盟会会员通过办学等形式,在国内学生和新军中进行推翻满清的革命宣传。因此,他们被称为“革命派”。在济南,刘冠三于城北杨家庄创立的山左公学一时影响颇大。
山东留日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人受留日学生总会会长、立宪党人杨度的影响,成为西方立宪政治的追随者,他们归国后多被选为咨议局议员,史称“立宪派”,有影响的人物有丁世峄、曲卓新、王丕煦等。
据说,孙中山曾力邀杨度参加同盟会,杨拒绝参加,但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掌门人之间的默契自然影响到下属。辛亥革命前夕,为促成山东独立,尚在日本的同盟会主盟人徐镜心联络他的黄县同乡丁世峄(字佛言)等数位立宪派代表人物赶回济南。当时,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已昭然若揭,不少立宪党人也开始倾向于革命。山东立宪派议员刘儒珍倡议组织“自治联合会”,约定各地代表于1911年10月1日前夕到济南召开筹备会,这实际上是要与清政府控制的省咨议局唱对台戏。山东巡抚孙宝琦闻讯厉加阻拦,会议虽被禁止,但各地议员已于10月初来到省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当月,湘、陕、晋、滇、皖、赣等省相继宣布独立。10月底,坊间盛传清政府拟以山东土地作抵押,借外债3000万征讨南军。这条不胫而走的小道消息让濒临京畿重地的济南躁动起来,本来政见不同的立宪派与同盟会之间开始紧密联起手来。
28岁无门无派的夏溥斋意外当上“盟主” 接连选出的两位副会长却吓得溜了号
11月7日,广西宣布独立,这是关内18省中第十个宣布脱离清政府体系的省份。这一天,位于大明湖边的咨议局也炸了锅,各界代表在此激烈发言。先说山东境况险恶,必须谋划应付之策,这是咨议局的责任,但现在的咨议局非但不能造福地方,还听命官府,是最大的障碍,并列举其种种腐败恶劣罪状。最后,大家群情激昂,高呼:“非根本推翻不可”,于是全场一致通过。
咨议局本是清政府的立法机关,在没有上级政令的情况下,它就这样“被关门”了。这种具有“革命性质”的行动一时间令全城皆惊。
众代表还商定,正式成立全省各界联合会,作为全省立法和监督行政的最高机关,用来替代咨议局。在各种势力博弈下,无门无派的夏溥斋意外被推选为正会长,这一年,他只有28岁。
在推举副会长时,则闹出了笑话。考虑到要减少来自“六二党”等旧议员的反对力量,夏溥斋提名原咨议局副议长于普源,代表们也举手通过了,但老实守旧的于普源却不敢就职,随后卷铺盖回潍县老家了。夏溥斋又提名具有翰林身份、时任山东高等学堂监督(校长)的范之杰出任副会长,范勉强就职几天后,也悄悄溜了号。
以后,继任的副会长又有庄陔兰和王讷,他们都有日本留学背景,公开的身份分别是曾担任山东法政学堂、山东师范学堂监督,在省城颇具威望。当然,当时连夏溥斋都不知道,这两人早就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夏溥斋将另一个重要职务——联合会秘书长委任给了立宪派代表丁世峄。
联合会成立次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便邀请夏溥斋会晤。孙宝琦的岳父是曾任过山东巡抚的张曜,而张曜与夏溥斋之父夏辛酉,早在随左宗棠西征新疆时就是老战友。攀着这种世谊,孙宝琦邀夏溥斋出任山东巡警道,以拉拢控制他。联合会代表们觉得山东巡警道掌管全省警权,在时变关口不应该落在别人手里,于是一致同意夏溥斋兼戴这顶乌纱帽。
把持咨议局的“六二党”被晾在一边 “八项请愿”让山东巡抚也慌了神儿
山东省咨议局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产物。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一。议长为杨毓泗,副议长为王景禧和于普源。按清制,当时共选出省议员103名。议员们各打算盘,自发地形成了两个派系,右翼议员62名,多为鲁西七府人士,被称为“六二党”;鲁东三府得风气之先,但人数不多,被称为“清流”。1910年10月莱阳曲诗文事件发生后,以丁世峄为代表的清流议员认为“官逼民反,罪在乡绅”,与右翼议员发生尖锐对立,丁世峄等六人愤而辞职,以官僚士绅为主体的“六二党”于是彻底把持了咨议局。
谁都没有想到,“六二党”把持咨议局的态势被一位“外来户”意外给打破了。
1911年11月2日清晨,在武昌起义发生3周后,从济南火车站走出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他就是夏溥斋,一位当时在吏部候选却迟迟未被放官的山东籍“后备干部”,官级为“即用知府”。他之所以来到济南,是因为此前他接到山东省绅商各界及教育会联名给他发的电报,电文大意是:“风云日急,鲁境尤危,咸盼贤能即速南归,共谋大计,以保桑梓。”
夏溥斋抵达济南后,受到与他素昧平生的各界代表的欢迎。别看他无门无派,但他对时局的见解受到代表们的认可。尤其关键的是,他还有不同寻常的家族背景。其父夏辛酉是一位民族英雄,甲午战争期间在登州督师抗日,曾击沉日舰两艘,后升任云南提督。因此,夏溥斋不仅在驻京山东同乡中极有人脉,而且在山东军政界,还有不少其父当年的下属。
11月5日,山东各界代表召开座谈会,夏溥斋和丁世峄、周树标、王世勋等六人被推为代表,他们的使命是面见山东巡抚孙宝琦,提出“八项请愿”。内容包括:政府不得借外债充军饷,以杀戮我同胞;政府须即速宣布罢战;现驻山东境内新军,不得调遣出境;外官制及地方税皆由本省自定,政府不得干涉;本省有练兵保卫地方之自由等等。从请愿六代表的构成看,立宪派为主流,而与清廷穿一条裤子的“六二党”则被边缘化。
八项请愿突如其来,让山东巡抚孙宝琦倍感纠结。自古都是君命如山,哪有向朝廷叫板的事儿?可孙巡抚架不住夏、丁等人义正言辞的申辩,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向清廷代奏。而几天后,清内阁来电了,在国内纷纷闹独立的当口,内阁电文中对八项请愿的答复也明显没了底气,不仅明确说绝无以山东土地作抵押借外债充军饷之事、朝廷已宣布和南军罢战,还答应,山东可练兵保卫地方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