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