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酒论坛

本站搜索:

有机肥料有助改良土壤,恢复土壤生态平衡

2015-01-26 14:23:00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普创农技交流平台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土壤微量元素 土壤酸化 土壤养分 土传病害
[提要]土壤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在随着农民盲目的施肥、不科学的施肥,土壤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措施:目前解决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较好的措施是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植物根系下扎,保证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土壤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现在随着农民盲目的施肥、不科学的施肥,土壤恶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壤恶化主要体现在土壤酸化,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等方面。

有机肥料有助改良土壤,恢复土壤生态平衡

  一、土壤酸化

  危害:在大部分菜区,果树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的现象,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范围,大多数作物以微酸至微碱性为宜。土壤酸化后,影响作物的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什么都不长,施什么肥都无效。施磷后仍缺磷,施钾后仍缺钾。土壤酸化后,影响肥料的有效性,PH值6—8时,土壤有效氮的含量最高。PH小于6.5时,土壤中的磷变成磷酸铁铝而固结,当PH值小于6.0时,土壤中有效钾、钙、镁的含量急剧减少,用再多的钾肥也是无效的,只能造成土壤盐泽化的加剧。土壤酸化不仅影响大量元素的有效性,也影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硼在PH值4.7—6.7的范围内,钼在PH值4—8的范围,随PH值的下降,有效性降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对作物产生毒害。土壤酸化后,土壤中的铝离子等物质使作物根系中毒、死亡,往往形成黑白相间的毛刷状根。同时土壤长期使用底肥化肥使用量大,而且追肥也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严重,透气性降低,需氧性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酸化土壤板结对植物的危害一是根系下扎困难,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二是即使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出现沤根现象。

  解决措施:对于酸化严重的地块,可以使用农业碳酸钾一举多得。农业碳酸钾呈碱性,含钾较多,同时含有较多的中微量元素,有调节土壤酸碱度和补钾作用,能中和土壤酸性。农业碳酸钾属于速效碱性肥料,含氧化钙30%一35%,在酸性土壤中施用,增加土壤中钙素含量,中和土壤酸性,恢复土壤的良好结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地温。农业碳酸钾为碱性热性肥料,农业碳酸钾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学结构,明显地提高土温,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减少因低温而引起的沤根现象发生程度。草木灰同样能维持土壤的酸碱平衡和钾素平衡。碳酸氢钙(白灰)每亩地100-150公斤同样也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

  二、盐渍化加重

  危害:土壤盐渍化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植物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植物就像种在盐水里一样,造成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植物尚可正常;中度时地面出现许多块状的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植物生长到中期出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出现白色结晶“盐霜”,植物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措施:目前解决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较好的措施是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植物根系下扎,保证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三、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的生物菌有一部分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的作用,改良根系生长的环境;还有一部分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许多的土传病害,造成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害菌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的失调。

  解决措施: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的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杀菌剂不论有益菌还是有害菌统统杀死,使土壤微生物菌群无法平衡;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的数量,使土壤当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重新达到一个平衡,就不会影响植物的长势了。

  四、微量元素缺乏

  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缺乏中微量元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由于不断地栽培植物,势必会引起土壤养分的损耗,而使土壤微量元素变得十分贫瘠,产量减少、农产品品质下降。

  解决措施:

  1.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是选好使用时间,三是掌握用量。结合有机肥料共同施入。

  2.施用含铁、铜、锰、锌、硼、钼等各种微量元素的肥料,配合微生物菌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植物吸收氮磷钾的比例,改变农产品品质。

  3.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微量元素适合于缺素症较轻的生理病害,而且为了保证其吸收率,应选螯合态较好的微肥。

微信
初审编辑:
张静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