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2006-12-01 11:35:16 大众网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消解人们的疑虑,避免进入误区,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几亿农民的德政工程,必须在推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崔伟华

  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各地纷纷讨论、研究、规划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根据中央要求和基层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消解人们的疑虑,避免进入误区,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几亿农民的德政工程,必须在推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 既应长期奋斗,又要加紧实施
  要充分认识完成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例外。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步实现,但整体目标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实现。一方面,直到今天,我们的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这“四个没有”,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另一方面,我们仍属于发展中国家。GDP总量虽然达到了世界第四,但人均只有1700美元,是美国的4%,是各国平均水平的1/4,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能排在110位左右,财力并不多么雄厚,且13亿人口中有近60%的生活在农村。再一方面,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全新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内容。这些都要求我们应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说漠视现实,只会走入误区。
要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基层来说,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一方面要早规划、快行动;另一方面要掌握动态、熟悉政策,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和扶持重点,抢抓机遇、赶早班车,加紧组织实施,才能把机遇变成财富,把机遇变为成就,更快地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
  2、既应因地制宜,又要科学规划
  各地农村基础条件千差万别。最好的如中国第一村的华西,家家住别墅,家家有轿车,人均收入达1万美元,而最差的村连吃饭穿衣喝水问题都没有解决。况且,我们有些地方的财力相当雄厚,条件充分,完全可以提高标准、调整重点;而另一些地方还是“要饭财政”、“吃饭财政”,需要配套的资金很难落实。这就特别需要各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具体到一个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尤其要从区域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定位来确定方向、划分阶段、区别对象、制定措施,努力实现最基本的投入、最高效的产出,避免建设性投资直接变成消费投入或形成无用投入。
  为少走弯路、减少浪费,各地的建设都要有个区域性的总体规划。何时干、怎么干、干什么,都应体现在规划之中,村镇建设规划、产业推进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培训规划等都应成为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注意的是农村产业推进规划并不仅指农业。发挥当地优势的种养加、工商贸易服务各业在县乡村的布局,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的产出率、产值率和形成农村特色的支柱产业等都要涉及。要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发展的余地。
  村镇建设规划要抓紧制订和严格遵循。在不少地方,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两年农民资金积累增加较多,农村即将出现新一轮的建房高峰,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努力拉长建房周期,以避免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同时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引导形成和保留地方与时代的双重特色,营造出适合农民居住、有利于发展的人居环境,防止“千村一面、万户同景”,避免文化生态上的重大损失。
  目前,一些地方的村庄人口规模过小、分布过散或出现空壳,是新农村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容易造成加重负担、投资和土地浪费。从这一角度考虑,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针对性改变村庄布局,适度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不能仅仅以自然村为建设对象。应当说,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有一个良好开局的关键;而能否统筹好当前目标与长远定位、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从而实现投入的高效产出,则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关键。
  3、既应尊重意愿,又要保护生态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福音、农村的希望、农业的机遇,需要农民这一主体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从这一点上来说,解决农村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
  村容不整是我们农村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也有条件和能力解决。当然,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 “改厕改灶”、“移柴刷墙”,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建新村”而进行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虽然这些都需要,但面对“贫血”程度严重且范围广泛的农村现实,想在短期内出成果、见实效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并根据自身财力制定长期的规划,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好。
  大规模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是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但要确实让农民受益,就需要各级结合本地实际来展开,并在落实的各个环节中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以民众的满意为标准。象基层干部群众纷纷称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应该得民心顺民意。但在一些地区却出现了不尊重群众意愿、一拥而上搞试点的急功近利苗头。其实,“新农合”试点并非扩面速度越快越好。参合率要高,否则就不能提高互助水平,但关键在于农民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惠,能否从心眼里接受这一制度。如果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定点医院少,其结果必然是失信于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对城市的“克隆”,不是农民住进小区新房就算建成新农村了。它包含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这就要求各地在推进过程中要更多地进行调查研究,摸索出适合当地农村生活特点的建设模式。那种想当然地把农村“城市化”,搞农民别墅、建农民新区,把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农村的做法,最终只会恶化农村相对洁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是一项损害行为而不是建设工作。
  4、既应政府主导,又要市场引带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这些创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就没有了可靠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真正发挥,农村也不能真正变“新”。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韩国之所以只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当然还有其他措施),就启动了全国的“新村运动”,以色列之所以在沙漠、荒山占国土2/3,50%的国土降雨量不到150毫米的情况下,能够大量出口粮食、蔬菜、水果等,都不是因为国家有多大的投入或者具备多好的发展条件,关键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这里,主要是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分工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努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政府在加大人财物和技术信息等方面投入的同时,应当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等给予及时和科学的指导,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就是要依此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社会的各种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优化配置,并能获取应得的回报,确保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高效运行。
  5、既应增加投入,又要塑造精神
  在建设过程中,各地都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护好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精神支撑。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开拓创新的拚搏,光会吆喝不实干、畏难发愁等靠要的地方不可能建成新农村。我们要向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时就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那样,不断强化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培树拚搏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建设中锻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国民精神。
  要鼓励人们的拚搏,确保投入的高效,就应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奖勤罚懒的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的乡村的不同实际行动,划分类别,制定差别化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在支农资金的投放上,要有集约使用的意识,转变投资观念,将各种支农资金进行“适当”整合,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到工作积极和成效明显的地方。对弄虚作假、工作被动应付,骗取优惠支持的,也要追究相应责任。
  6、既应协调行动,又要强化主体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应建立党政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要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强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此外,还要提倡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在这一点上,韩国的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规定县乡两级公务员每个人都要指导几个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帮扶,并实行了奖惩分明的政绩考核制度。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村培训院,主要是培训“新村领袖”,请成功者介绍经验,让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定计划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农民始终是建设的主体。要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各种条件让农民把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生活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之中。要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它们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过去我们常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今天应该说“给钱给物还要给个好支部”。在此基础上,要抓好各类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增长见识、提高水平,不等不靠,奋力拚搏。同时,要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支持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种子选手”,发挥好他们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以使我们的美好愿景尽快变成令人欣喜的现实。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 建设新农村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