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农村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006-12-15 11:22:36 大众网
   
村教师之于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
 


湖南省永兴县蔬菜局 邓大龙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已成为一个公理。作为深处我国农村的知识群体,农村教师一直与农村经济社会缺乏应有的互动,而其他知识力量又难以通向农村,这一直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农村教师之于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角色,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她为那里创造财富,开创文明之先进风气,及时表达政府意愿与党的方针政策,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

 


  毛泽东1924年在湘江学校开办“农村师范部”,1925年回韶山开办18所农民夜校,1926年在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对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村教育是农民问题的一部分”、“根据地教育应为革命战争和建设服务”等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并得以实践。从瑞金到延安,毛泽东把农民扫盲、农民教育与农民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重视农民为前提,以革命需要为目的,始终把农村教育看作意识形态的基本阵地,农村教师无疑在这一阵地中唱了主角。
  与此同时,教育学家们从教育学的角度关注了这一问题。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他倡导“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梁漱溟主张“政教合一”或“富政合一”,并认为教师可以把群众凝聚起来,而成为事实上的领袖。《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宗旨及办法概要》这样说到:农村教师至少有两种伟大作用:一是乡村的耳目。他容易感觉问题,亦有呼喊的工具——即文字。二是乡村的喉舌。“果真除得几分乡村人的愚昧,果真乡村人受到祸害能呼喊出来,中华民族前途便有了希望,乡村建设便算成功了一半”。“较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其在乡间将有第三种作用便是替乡间谋划一切建设事宜,好比为乡村添了脑筋。”
  这些教育家们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己任,使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扩大了农村教师的职能。不仅认识到了农村教师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教育本土化的探索。
  农村教师以培养农村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型农民为基本责任和根本任务。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从初等教育中获得的利益大于其他各类教育。个人在初等教育上每多支出100元必要费用,今后每年可多得29.1元的收入,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实物投资(在我国,实物投资的回报率大体上在10%左右);而社会多投入100元于初等教育,每年可得(或节约)18.4元。这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青少年只能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来说,农村教师对促进农村劳动者个人与农村社会经济收益的价值作用十分突出。
  说农村教师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因为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与农村互动的环境里面,可以不断地接受、理解、建构和转化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人类认识成果告诉给未来的劳动者,并引导青年一代探索和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奥秘,发现、建构并运用新的经验,缩短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物化过程,创新课程资源和生产力形式,促进农民思维形式的进步与农村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
  总之,农村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通过其培养的劳动者素质体现出来;通过在农村传播、接受、运用和转化人类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体现出来;通过自己与学生和农民的共同发现、建构、理解和创造体现出来。



  农村教师是传播、理解和发扬人类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因为在农村特别是在那些比较落后的村落中,农村教师是那里的文化精英,他们能将历史诉之于人们,也能将文明的进程呈现给人们,这是农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他们使农民从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过程中,看到乡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新时代文化。因此,农村教师对农村文明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村教师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怀,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他们不仅能促进新型农民的发展、完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能够渗透于农村土壤,让农民在乡土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位置;农村教师能及时地表达政府意愿、党的政策和思想意识,能认真对待并向农民解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内涵及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加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责任。
  农村教师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减少犯罪倾向,从而可节约政府的治安支出,也有利于减少社会预防费用和社会损失等。这种作用还表现在提升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等方面。



  激发农民求知欲望,促进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教师将关注普通教育与关注农民教育结合起来,了解农民的基本需要,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宽裕。其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三教合一”。利用普通教育,特别是利用义务阶段教育的师资与场地,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共享。以改变我国农村目前“三教”资源分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萎缩、缺乏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农村教师的社会职责难以发挥的状态;其二,以实用与基础为价值取向开设课程。除文化基础课程外,按各地需要设立生活、致富与休闲方面的内容,学习目的不在于让村民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团结;其三,实行“教、建、富”合一。在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与农村福利院、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等迫切需要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考虑,可能更适合农村教师发展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农村成立图书馆、成人学校和各种讲习班。
  弘扬农村高雅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针对农村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种文化形式不太发达的现实,农村教师可利用自己文化素质的优势,举行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陶冶农民的情操,而且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与村容建设。利用村民喜好的正当娱乐,使农民组成各种组织,如音乐会、戏剧团、跳舞会等,定期在村庄里举办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并且可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为农民开设历史、戏剧、舞蹈、家庭工艺等,对他们进行艺术教学,提高村民的生活技能、兴趣和素养。使农村教师成为改进和推广农村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体,使农村学校成为永久性的农村社会学习中心组织。因为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农村教师是进入那里的知识群体,推广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应该由他们去完成。总之,农村教师必须贴近农村生活,加强与农民紧密联系,为农村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与意义。
  培养农民组织能力,提升农村管理民主水平。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民的组织能力较差,基本上没有自发组织的农民机构。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各种农民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将会有较大发展,由于农村中有文化水平的人不多,农村教师在这种组织发展及其活动中无疑充当重要角色。他们可利用农村学校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各种农村社团(如青年协会、妇女学社等)深入偏远的农村地区建立某种联络中心,充当地方政府和党的代表与各种农民学习社团交流的媒介。如他们可以充当从事农村教育、农村娱乐、卫生和公共事业团体、地方行政当局、专家或其他组织的交流媒介。
  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农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借农村教师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机会,与农民共同发现危机、面对挑战,抓住重新组织农村的契机。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发挥部门职能 服务新农村建设——文登市房...
· 乡风文明建设应着力抓好“四个环节”
· 走进新农村 熟悉新农民 塑造新农民——文...
· 真正的障碍是……
· 建立村级监督委员会 推进管理民主化进程
· 建设新农村农民有“十盼”
· 山乡里的小都市——枣庄市山亭区焦山头村...
· 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多“卖柑书记”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