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星期五。
中午12时28分,于丹在虹桥机场给我们发来短信:“刚刚到上海……”
下午2时,在上海交大老图书馆,于丹出席一个座谈会。结束时已近5时,她对我们说:“接下来还有好几档活动,晚上我们再聊吧。”
深夜11时,于丹终于赶来了。在她下榻酒店的大堂咖啡吧,她与我们面对面。
对这一系列的“追”,烦不烦?
●一次签售持续了10个半小时,旁人说,你体力太好了。我说,这无关体力,关乎良心。
●如果这种古典精神没有化入自己的生命,我还有什么资格去讲《论语》?
解放周末:今天我们在Google中输入关键词“于丹”,530万条有关您的新闻就跳了出来。您接受过很多采访,似乎该说的都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访您,您是不是觉得有点“凑热闹”的感觉?
于丹:易中天老师第一次为一家媒体对我的专访,又是发短信,又是打电话,希望我认真对待。这就是你们这次专访。所以尽管今天这么晚了,明天一早还有讲课任务,但我还是决定接受你们的专访。
解放周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您的书被人追捧,您的身影被人追随,您的活动被人追踪,您的故事被人追溯,您的人生被人追根,甚至还有某种言行的追击。您对这一系列的“追”,烦不烦?
于丹:我觉得没有什么理由烦,但有一点无奈。被媒体给放大成这个样子,并不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但不管怎样,只要是真诚地对我,即使是批评,我都心存尊敬,更何况是真诚地喜欢你。他人的这份真诚应该受到我的尊敬,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理由烦。
解放周末:烦还是不烦,取决于内心。
于丹:我的两本书出版之后,第一次签售是8个半小时,第二次签售是10个半小时。旁人说,你体力太好了。我对他们说,这无关体力,关乎良心。人家这么对你的时候,你的情绪不是你自己的。我不是歌星,不可以戴着墨镜说,你走开,我没时间。如果这样的话,如果这种古典精神没有化入自己的生命,我还有什么资格去讲《论语》和《庄子》?
解放周末:其实,拂去那些近乎喧嚣的表层之“追”的一路风尘,我们感到应当着重思考的,是那些由“于丹热”引发的关于文化生态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想作一些追问,文化的追问。
于丹:我喜欢这样的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