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末:但是面对没有秩序的现实生活,道德往往会很脆弱。
于丹:我们这个社会有两条线。最低的一条线,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保障,它是保障公民安全感的;最上面一条线,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它是提升人的幸福感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夸大道德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不公正的现象,光靠道德抚慰是没用的。一定要在制度保障了人民安全感的前提下,我们再谈以德治国的道德建设。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对外在的顺应,实际上顺应的就是一种核心秩序,我们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关键是这个“矩”已经给我们保障好了。
当人为生计所困时,给他“面包”还是“圣经”?
●《论语》思想绝不是阿Q精神。
●我们不能等着法制这个基石完全都搭建好了,再来顾及内心。
解放周末:您把《论语》比喻为中国人的“问病泉”。那么,当人们直面一些社会的阴暗,产生困惑时,也可以向《论语》“问病”吗?
于丹:这还是底线与上线的问题。没有底线,何谈上线?当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受到危害的时候,怎么能够靠道德的这种抚慰让自己忍辱偷生?《论语》思想绝不是阿Q精神。现代公民社会的制度保障,永远是公民幸福的前提。
解放周末:有人说您的《〈论语〉心得》是“心理按摩”,使人们在面对浮躁、喧嚣、焦虑、苦恼的社会现实时,整理一下心境,抚慰一下心灵。但也有人认为,这样会使人们因痛感减少而导致内心麻木、妥协。
于丹:公民的自我内心建设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基础保障有了保证之后,我们内心的提升才有可能。孟子曾经说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就是说,只有士这个阶层,他才能房无一间、地无一亩,像杜甫说的那样,自己住着茅屋,然后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恒产则无恒心。这是古圣先贤都承认的。当人的温饱、社会安全、人格自由,都没有得到保证的时候,我们仅仅沉溺于道德,去说精神抚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并不是今天应该提倡的。
解放周末:这就如同一句名言所说,当人们饥肠辘辘需要面包的时候,不会要“圣经”。那么当弱势群体、困难人群为生活而奔忙时,《论语》、《庄子》对他们有什么用?
于丹:现在中国的很多制度正在建构完善的过程中,这应该是外在与内在同步进行。我们不能等着法制这个基石完全都搭建好了,再来顾及内心。内心的、人格的建设与外在的制度建设,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社会制度建设不完善上,也有很多属于人心失衡,属于在多元时代中的迷惑,属于个人价值建构上的迷失。
津津乐道于孔孟之道,会不会引导人们安贫乐道?
●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境遇不见得怎么好,但是他们需要有一种心灵上对自我的指认。
●文化不是象牙塔里学术的专利,也并不是精英们的“奶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