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霞口:党旗辉映红霞飞

2011-03-27 20:56: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西霞口村是一个村企合一、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村庄。全村500户,1300人,党员109人,下辖27个企业。多年来,在西霞口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在黄海之滨绘就一幅战天斗海、勇立潮头的动人画卷。
    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天尽头,有一个充满奇迹的村庄。
    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村办ISMC认证的国际海运公司;
    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客货班轮航线;
    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这里的村民福利众多,生活富足;
    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这里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
    西霞口村是一个村企合一、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村庄。全村500户,1300人,党员109人,下辖27个企业。多年来,在西霞口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在黄海之滨绘就一幅战天斗海、勇立潮头的动人画卷。2009年,全村实现总收入25.2亿元,纯收入3.1亿元,人均创纯收入23万元。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来到西霞口视察,对西霞口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当好发展主心骨,闯出一片新天地
    西霞口集团党委一班人始终认为,搞好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首要责任,如果发展上不去,就不配当这个“当家人”。多年来,他们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掀起四次发展高潮,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谱写了一曲创先争优的奋进之歌。
    第一次是“以海兴村”。看到美丽富饶的西霞口,很少有人会相信,就在改革开放前,这里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人均不足一亩地,年年都吃返销粮,连条出村路都没有,全村40多人娶不上媳妇。1977年,部队转业回村的田文科担任了支部书记,抓住国家放开水产品价格的机遇,上大船,搞捕捞,走出一条“以海兴村”的路子。他们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采取滚雪球的形式,不断扩大捕捞船队规模,组建了捕捞船队,到八十年代末,年净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了由传统小农经济向渔业经济的跨越。
    第二次是“弃渔从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面对近海资源日益减少的实际,党委一班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气,果断卖掉渔船,大力发展工业,先后建起了修造船厂、石材厂等企业,从而使工业与渔业一起成为西霞口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
    第三次是“以港兴贸、以游兴业”。九十年代后期,针对一般加工业效益下滑的实际,党委及时调整思路,积极投资发展港航产业和旅游产业,建成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全国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实现由单一工业经济向港航、旅游等多元经济的跨越。
    第四次是“产业升级、膨胀发展”。抓住入世后国内外资本空前活跃的机遇,加速兼并扩张,走“产业升级、膨胀发展”的路子。启动了新一轮兼并扩张,对造船、旅游、海珍品养殖等产业进行全面上档升级,形成了船舶修造、旅游、海珍品养殖等五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一次次的转型中,在一次次的跨越中,党委的形象和作用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真正成为引领西霞口发展的主心骨。每有重大决策,很多村民都感慨地说:听党委的,错不了。
    心中有群众,干事为群众,切实实践好党的宗旨
    村庄富裕后,党委始终坚持“西霞口村是我们共同的根”,不管怎么改革、如何发展,首先考虑的都是群众的利益。村里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进行旧村改造,全村居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5平方米,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每名村民每月可领取170元生活补助,水、电全部免费,医药费、学费全免,初中以上学生每人每年都有1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补贴;服兵役的每年发给3000—12000元的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保证人均年收入不低于7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有15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退休金。
    自己富了不算富,西霞口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共同富裕的这个大目标。2006年,在充分尊重各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周边仙人桥等四个村进行了兼并,每年投入百万元,用于发展四个村的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这些村民与西霞口村民同等享受福利待遇,优先到企业务工,全部走上了富裕路,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西霞口富起来了,但党委没有大撒把,而是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重,坚决防止各种“富贵病”。村里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和文化广场,定期请艺术团来演出,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引导教育群众。同时制订了详细规范的村规民约,大力倡树新风。近三十年来,西霞口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治安和刑事案件,先后被评为荣成和威海两级党建先进集体和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时刻冲在前、干在前
    党员干部是西霞口的领头雁,锻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是西霞口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抓学习,强素质。为了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党委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力地提升了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抓管理,促规范。制定了10多万字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只要既定的工作目标完不成,群众不满意坚决调整,让干部们始终充满着危机感和竞争感。去年,海育公司组织人工投礁时,违规操作,使海域失去开发价值,虽然分管施工负责人是公司总经理的老丈人,并且是个老党员,但还是毫不留情地撤销其职务,扣除10分,并在全公司进行通报。
    抓队伍,树形象。集团党委通过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等活动,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当先锋,做表率。村里旧村改造,党员干部第一个拆迁;旅游旺季,每个景点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2000年辽宁渔船在成山头外遇险,党员驾船顶着巨浪冲上去......。无论重点项目建设,还是日常经营生产,广大党员全部冲在第一线,成为推动西霞口发展的骨干。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