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强】 按照人事部原先的计划,公务员加薪方案将在7月出台。但是因为分歧太大,这一方案可能会延后出台
各界翘首以盼7月出台的公务员调薪方案,可能没有想像的那么快。
《财经时报》获悉,由于存在不同的意见分歧,这一方案还在继续酝酿和探讨中。财政部正在准备一个对外的通稿,但未发布之前,有关人士拒绝透露其内容。
有关人士猜测,自1985年以来的第八次公务员调薪计划,在步调上很可能会有所调整。
列入政府日程
公务员可能在今年加薪的消息,始自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为公务员加薪,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起步之举,能带动全民收入的提高,并且达到刺激内需的目的。
据当时香港媒体的报道,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的工资调整方案,可能在今年7月实施,预计平均加薪幅度约15%。
在今年3月19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向与会者表示,“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不断提高,当然公务员的工资、企业职工的工资,都要有新的增长。”
虽然马凯的发言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上,但境内外舆论最为关注的,却仍然是公务员将要加薪的消息。据了解,在1985年到2003年期间,公务员曾经加薪8次。
按照政府的工作安排,公务员加薪是工资制度改革的一部分。早在去年10月公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提出,将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
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经提出,今年要改革公务员的工资制度。随后公布的《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此都加以确认。
根据这些政府文件,中央政府未来将“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
预算拨347亿元
《财经时报》通过查阅财政部《2006年预算报告》获知,在2005财年,中央财政比预算超收1619亿元,其中将划拨347亿元,用于预留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及配套政策支出。
4月中,在马凯透露公务员加薪消息后一个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北京一研讨会上再次确认,今年中国将给公务员加薪。财政科学研究所是财政部的智囊机构。
贾康认为,公务员加薪方案一旦得到落实,将对消费、扩大内需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加薪幅度,贾康表示,根据过去的经验,公务员工资涨幅不会太高。
《香港经济日报》引述贾康的话说,此番加薪的范围,并不仅限于600万在职公务员,还包括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此后还要给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等约4000万人加薪。
5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说,要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不过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会议并没有明确,是否将在今年内对公务员全体加薪。
这次会议着重指出的是,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以逐步缩小地区间公务员收入的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为主。目的是“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尚存异见
不少专家皆指出,公务员加薪的好处之一是,会起到“示范效应”,成为逐步开启全民收入提高的突破口。
对这种说法,致力于社保研究的经济学家史寒冰持保留态度。他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公务员历次加薪的理由,除了“高薪养廉”、“扩大内需”之外,就是 “示范效应”。但是,“示范作用没有看出来。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决定企业职工工资高低的,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状况,但现在的情况是劳动力供过于求。”
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一份报告,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史寒冰的判断。这份报告的题目是,《十一五期间健全广东省社保体系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研究》。
根据这份报告,在1993年至2004年的12年中,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的月收入,仅仅增长了68元。而在1997年至2003年,公务员工资曾在6年内有4次调整。其中,2001年曾经加薪2次。
在曝出公务员加薪消息之后,许多法学家都对此持质疑态度。不过,他们质疑的并非是否该加薪,而是公务员加薪的程序。“保姆不能自己给自己涨工资。这个程序最好由外部人推动,由人代会审批。”
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参与《公务员法》起草的法学家毛寿龙表示,因为各地公务员之间、各部门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所以,“整体加薪难度比较大。有的地方加薪不足,有的地方加薪太多。”
没那么快
“关于公务员加薪的问题,人事部正在准备一个正式对外的通稿。作为个人来讲,就不方便说这个问题。因为工资问题也比较敏感,最好由组织统一对外讲。”
刘艳良婉拒了《财经时报》的采访要求。刘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她在2006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务员工资与福利制度研究》。
但是,这个课题目前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最后的成果。刘艳良也不愿意向记者透露人事部通稿的情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是人事部的智囊机构。
不过,该院另一位研究员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估计,无法按照人事部原先的计划进行,原因是各方分歧太大,“现在我们不能肯定是否能如期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