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胶南市委书记 张大勇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社会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处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交汇点的县域来说,建设新农村,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统”与“分”、“内”与“外”、“点”与“面”三个关系,协调推进。
“统”与“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因此,对县域来说,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在统筹发展这一基本方略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局部扶助,全面地、辩证地把握新农村建设要求,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整体高度,统筹兼顾,建立一种促使城乡、工农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最终实现由城乡二元结构之“分”到城乡一体化之“统”。
在县域,要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统盘谋划,一体推进。一是统筹建立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坚持产业优先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筑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胶南市根据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大城市框架和新一轮生产力调整,实行组团式产业布局、重点镇突破带动战略,把全市划分为市区、琅琊、灵山卫、王台四大组团,分别规划建设了临港产业加工区、董家口重工业、灵山卫能源造船、王台纺机石化物流四大产业基地,每个产业基地储备的项目投入都在100亿元以上,进一步壮大了机械装备制造、食品与药物、家电电子、橡胶化工、船舶汽车、钢铁及有色金属六大产业群,在城乡、工农之间形成了带动力强的产业链条。以雄厚产业为支撑的四大城市组团可以带动13处镇(街道办事处)、429个村步入城市化,并带动发展配套企业150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3.8万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来自于工业。二是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各种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对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并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2003年开始,胶南市就连续3年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三通”工程,累计投资2.8亿元,“三通”率分别达到77%、81%和100%,到2007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柏油路,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车。三是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胶南市连续三年累计转移支付2.8亿元,通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立慈善总会、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发放农村教师工资等,建立起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当然,统筹不是“拉郎配”,不是“捆绑式”,而是要统分结合,在通盘筹划、统一组织、同步推进的同时,做好局部的、个体的、层面的工作。要坚持目标的整体性,把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方面,一体推进。要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分而治之,重点突破。要实行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分别落实责任,真正上下联动、左右同步,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合力。
“内”与“外”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既要跳出“三农”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动“三农”的良好环境,也要深入“三农”激活内部因素,启动“三农”自我发展的内生力。
农村的发展史证明,凡是农民拥护的、愿意搞的,肯定都能成功;凡是不符合农民利益的、侵害农民权利的,肯定搞不成。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千投入万投入,不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随着攀比风越刮越烈,农民在住宅建设、婚丧嫁娶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甚至不惜债台高筑,严重影响了生活水平和生产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群体的教育,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与农民的理解接受、自觉行动相对接,建立起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协调、政府投资与农民投劳联动机制。胶南市坚持在给予农民的同时教育农民,充分利用“农民教育月”、“农民教育日”和“以讲促学”到基层制度,运用合作、引导、示范、扶持与服务的方法组织发动群众,全方位渗透对农民的教育。
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虽然可以达到富裕部分农民的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农村人去屋空、冷冷清清、活力不足的现实,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符。因此,要把创造条件,改善农村环境,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实现就地转化作为着力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创业本领,保证其“敢创业”。胶南市选取创业成功的小老板组成报告团,巡回各镇做报告,鼓励农民勇于创业。同时,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三年累计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转移4.3万人。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的创业环境,保证其“能创业”。围绕农民创业的水、电、路和资金“四大要素”,胶南市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市财政专门设立了1500万元的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对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创业农民进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活力。
“点”与“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而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盲干蛮干,要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在抓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胶南市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数量的控制上,坚持少而有代表性。“十一五”期间,胶南市财政计划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不低于10亿元。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应?对此,分别从城中村、近郊村、镇驻地村、中心村、专业村等不同类型中分别选取50个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行试点。二是在示范内容上,坚持有所侧重。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条件,突出不同的建设重点。一般村庄,突出规划建设,着重解决脏乱差的问题;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规划建设集连锁超市、卫生服务、农民教育、村民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是在建设的标准层次上,坚持切实可行,便于推广。为了防止把典型示范搞成形象工程,以至于劳民伤财,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胶南市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尊重民意的原则,对每一个村庄规划、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再组织实施。
抓“点”是为了带“面”。为及时搞好经验总结,适时推而广之,胶南市建立起领导联系点制度,把全市新农村建设划分成4个片,实行市委副书记包片负责制,并分工一名市委常委和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靠上,每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确定一个联系点,具体靠上抓协调、抓落实、抓推进。对面上的村庄,胶南市注重从诸如“三大堆”清理、镇村环境整治等投资少、群众投工投劳热情高的事情入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先使得的事情做起,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镇村水、路、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工程,让群众在切身感受发展变化中激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