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市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周庆岳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管理。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实施惠农行动,大搞“民心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配套建立相关管理机制,让这些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急迫任务。
由于对新农村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重建轻管”、“重硬轻软”现象:只重视项目建设,轻视工程完工后的后续管理,热衷于投了多少资、建了多少工程,但对这些工程应该怎样去管理好、使用好,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只重视水电路等硬件建设,却对农村社会管理等软件建设投入精力不多、措施不力。由此导致有的建设工程达不到预期使用年限就毁损了,有的缺少必要维护经费而不能正常使用,不少基础设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有一个村子,两年前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中结束了村民们手提肩挑打水吃的历史,通上了自来水。但好景不长,半年后有关设施开始出“毛病”,自来水泵房的电机时常烧毁,由于村民吃水是大锅饭,完全是“福利分配”,无偿用水,根本没有必要的维修经费,再加上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村干部只好四处“化缘”,时间一长,筹集不到维修资金,设施只好停止运转,自来水无奈“断流”,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烦心工程”、“闹心工程”,村民满腹怨言。据某市有关部门统计,在已经实行的村村通公路、自来水中,有25%的公路处于毁损状态,14%的自来水工程停止使用。
这些现实表明,当前农村各方面的管理非常薄弱,急需加强。可以说,建设新农村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管理。建设与管理,犹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行的两只轮子,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因此,加强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设同行,这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有效的根本保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首要的是明晰产权主体,分清管理责任。现在,农村有些基础设施存在着“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诸如村村通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完工的时候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之后就归于平寂,该谁管理维护、怎样管理维护等问题很少有人过问。等到出了故障需要修理的时候,难以找到“正头香主”。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建起来的设施到底归谁所有,是属于建设单位还是属于主管部门?是属于村委会还是属于某个公司?没有明确的规定。自然也就找不到负责的主体了。因此,每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都应该事前确定产权主体单位,配套建立相关管理措施,保证工程持续、长久使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还应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必然是新农村管理的主体。要真正以农民群众为新农村的主人翁,充分调动并发挥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农村事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吸收农民群众参与,让群众决定干不干、怎么干,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大家”观念,像关心自己的家务一样关心村内事务,像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爱护村里的基础设施。唯有如此,农村管理才会建立在稳固的群众基础之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机制。现在实行的公共财政和服务产品向农村倾斜政策,目的是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享受到社会文明进步。但是,公共服务并不是无偿服务。公共财政要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设施建成后,农民群众要享受到这些设施的服务,也应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花钱买服务”。特别是在自来水的管理使用上,很多村庄采取的是无偿使用,农民群众随便用水,没有节制,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难以筹集日常维护资金。因此,应该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借鉴城市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建立适应农村实际和农民承受能力的管理制度,便无偿为有偿,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