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委宣传部 翟成新 李树坤
水落坡乡吴坊村今年被评为阳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有116户,427口人。2004年以来,吴坊村积极响应县乡党委、政府号召,以强力推进“十进村”行动为总抓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十进村”让吴坊村农民过上了新生活,全村冬枣种植面积达到80余亩,植桑养蚕面积达到5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缘何短短几年这个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到吴坊村深入采访后我们找到了答案—— 办实事 解难题 群众露笑脸 汽车在吴坊村平坦的公路上行驶,透过车窗看去,道路两旁是整齐的白杨,绿油油的麦田,勤劳的人们在忙着施肥、浇水。 一进吴坊村,我们就被这里洁净的环境所吸引,一幢幢砖瓦房整齐划一,平坦的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一群群儿童高兴地玩耍嬉戏,一些老年人坐在崭新高大的门楼前拉起家常厖这个昔日靠天吃饭的偏远穷村,如今通过推进“十进村”行动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村支部书记吴荣华介绍,吴坊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地势洼、地处偏僻,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当落后。多年来一直喝的是苦碱水,走的是烂泥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饱尝了条件恶劣的煎熬。 小开河的修建使吴坊村人告别了吃苦咸水的历史,但村民为喝上黄河水,必须到小开河拉水喝,很不方便。村“两委”班子抢抓全县推进“十进村”行动的机遇,将工作重点放到了解决群众关心的“水、路”问题上。多方筹措资金38万元,动土10余万方,修建起了一座能储2万立方米水的水库,不但让吴坊村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而且辐射到周围的封窑、小张等5个村庄,遇到天旱时,还能解决灌溉用水。自从建起了水库,群众再不为吃水发愁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虽然喊了多年,在吴坊村却总是因为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行路难成了困扰村里农民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吴坊村抓住省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政策倾斜的机遇,筹资40余万元,在不花群众一分钱的情况下,对村内4公里公路进行改造升级,铺上了柏油路并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群众多年关注的“吃水难、行路难”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夙愿实现了,百姓脸上的笑容多了。 抓经济 上项目 群众富起来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十进村”行动的第一行动是项目进村。村支部书记吴荣华,有10多年创办企业的历史,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建设新农村,群众必须有致富项目,这是根本,是前提。”吴坊村在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项目发展上。 2004年,吴坊村乘借全县开展 “十进村”活动的东风,审时度势,研究制定了二、三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群众上项目和招商引资,努力盘活村里的各种资源。目前,该村新增个体工商业户5家。特别是2005年3月,该村成功从深圳引进了明胶项目,成立了阳信东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已达200万元,年可实现利税30万元。 村里项目多了,吴坊村人足不出村,就可挣大钱。村民张子忠,一直在本村厂里务工,记者采访时,他家里刚刚盖起了崭新的房子。张子忠乐滋滋地说:“这些年多亏村里上了项目,要不我说啥也盖不起新房子。”像张子忠一样在村里务工的农民就有70多位,年可实现社会效益80余万元。 据村支部书记吴荣华介绍,今年春天,村里就有9户农民盖新房。
讲团结 出正气 群众倡新风 新农村“新”在不仅让农民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住上新房子,而且让农民精神生活丰富,各方面关系融洽和谐。 我们在吴坊村采访时,正遇上县艺术团的20多名演员,驱车50里路来到吴坊村,为村民送去了《快乐的人》、《朝阳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文艺节目。 在吴坊村,凡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无论是大还是小,没有一件是村干部自己擅自做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发包、宅基地规划等大事或热点问题,都要分别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进行民主决策。村里的事让群众自己说了算。 村两委成员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补台不拆台”,相互支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严格落实财经纪律,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实行账、钱分开,做到专款专用,一事一议、一月一清、一月一公布。既赢得了民心,又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邻里之间都是相互帮助,和谐相处。 在吴坊村,我们看到的是整齐的村容,听到的是欢声笑语,感觉到的是和谐文明的春风。吴坊村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道上昂首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