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互相促进、相辅相承,同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 这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的日趋完善,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出这一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是个 人口大国,13亿人口,将近9亿农民,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2005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2、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另外,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市场难以继续扩大,所以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必将成为制约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由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拖欠工资等问题造成的矛盾和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尽快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努力减少和消除农村的不稳定因素。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表明,推广农业良种化,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举措。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要生活宽裕,首先要开辟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综合效益。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且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农村的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乡风文明”是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倡导新风尚。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写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家大科学普及力度,促进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随着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实施、文化建设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文化面貌将会逐步改观。 “村容整洁”是指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使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一些农村地区非农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应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村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管理民主”是指健全村民自制制度。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的村民自制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继续完善这一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要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村权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对村民自制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宽,建设任务繁重,目前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布实施,扎实推进。总体来看,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四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请该作者速与我们联系署名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