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枣庄市山亭区委组织部 张瑞刚 张斌炼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枣庄市山亭区立足“六个实现”,积极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因素,形成了强大合力,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标兵村干部培育,实现内力驱动。通过选拔、委派、聘任,从农村党员、返乡务工人员、复退军人中确定46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人员担任村干部。依托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点菜”与“定菜”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新任村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推行村干部位次管理制度,按年度千分制、每月百分制对村干部进行考核,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参与“十佳标兵村干部”评选活动。同时,建立了村干部实绩考核电子档案,将村干部个人致富项目、主要工作实绩、工作目标承诺、民主测评情况和镇党委考核意见列入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二是区直部门帮促,实现助力推进。建立了区直部门与镇村“1+1”帮促对子,其中涉农部门立足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型强村,积极帮助各村培育蔬菜、林果、畜牧养殖、花卉、药材等优势产业,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荐新型农业项目和新型农业品种,最大限度的扩充了农民增收空间。综合经济部门立足建设民营经济型强村,通过政策指导、物资援助、项目投放,引导农民、个体工商户经商、办厂、搞企业,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为了便于联系,每个帮促部门还明确了1名年富力强、综合协调能力强的干部担任联络员,负责协调内外、联通左右、上传下达。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大棚蔬菜基地8个,发展金银花等药材种植350亩,引进地瓜枣、花生酱等加工企业6个。
三是大学生村官驻点,实现活力带动。从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中择优选拔了30名年轻干部,每人定向联系一个村,驻村蹲点,发挥自身优势,直接或间接参与基层群团政法、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工作,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树立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践行八荣八耻,争做新型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大学生驻村蹲点以来,已组织各种政策宣传16次,提出各类建议意见270条,其中新型沼气池建设、自来水改造、黄梨病虫防治等190条建议意见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四是组工干部督导,实现聚力凝合。从区委组织部择优选拔10名精通党建业务、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组工干部,每人定点联系一个村,指导其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的制度、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优化壮大党的队伍,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指导条件成熟的村,按产业链设置党组织,以产业链中龙头企业为主,联合产业链中的不同单位共同组建党组织;按行业设置党组织,把支部建在各种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上。同时,不定期检查督导各村的建设情况,适时组织观摩学习、座谈讨论和外出考察。目前,全区已健全基层党组织33个,新发展党员106名,新组建生猪养殖繁育、池田藕种植、肉鸡饲养等产业党支部(党小组)14个。
五是村村友好合作,实现外力引领。积极推荐了7个经济基础条件好、党建工作突出的村,与区外明星村联姻,缔结友好村庄,建立了长期的干部培训计划。按照实用实效择优的原则,输送了21名村干部到明星村驻点,学习明星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繁荣乡村文化、村容整洁规划、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诚聘了5名明星村干部担任全区新农村建设顾问,现身说法、全方位指导。
六是乡村高校联姻,实现智力嫁接。按照科教兴农战略要求,分别邀请了枣庄技术学院、枣庄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等8名专家教授来授课,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新农村建设政策讲解10余场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区就业,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人力资源。选择了3个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成熟的村,作为高校、科研院所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试验基地,初步实现了智力嫁接。组织了30名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农村党员干部,以脱产、半脱产、函授等形式学习深造,极大的提高了村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