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紧紧围绕“乡风文明” 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

2006-08-31 11:01:04 大众网
   
  “乡风文明”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山东惠民县文明办  刘涛

  “乡风文明”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们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这一主题,采取“组合拳”的形式,突出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是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之举,取得良好效果。

  一、 把培养新型农民放在首位,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新农村,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首先,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我们组织宣传、政法、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村奔小康宣讲团”,深入乡村、机关、企业、学校等向干部群众面对面宣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讲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讲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讲科技、卫生和法律知识,深入到果园、菜园、桑园、食用菌基地现场,为群众解决技术难题。三年来,共宣讲12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8000余人。其次,依托国家“阳光工程”,以农民科技书屋、远程教育站、田间农业学校等载体,在全县乡村搞起了农民技校,通过轮训村干部、农业技术网长,集中对农民进行培训。目前,我县已建起农业技校1300多处,受训农民20多万人,平均每人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淄角镇西李村村民李兴利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建起了猪、沼、才、气“四位一体”的大棚,一个大棚一年就收入1.4万元。第三,为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连续3年在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每年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开展10多项形式各异新颖的活动。这项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响应,共60万多人参加,先后评选出“学习型机关”25个、“学习型家庭”50个、“学习型标兵”60个、“购书状元”10个、“学习型企业”3个。

  二、努力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过电视、报纸、设立永久性宣传牌等形式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组织开展“建设美好惠民,争做文明公民”活动。开展了三届“文明公民”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公民”24名,“文明公民”先进个人200余名,并从“惠民县文明公民道德风尚奖”基金中拨出资金予以重奖。涌现出了侍奉久病在床儿媳的好婆婆吴金凤、25年为村里群众当义务邮递员吴凤仙等众多先进典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真实感人,引人深思,对引导农民群众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还树立一批先进文明村的典型。姜楼镇兰家村连续10多年开展“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倡树尊老敬老的良好村风,让每个家庭在群众的相互评价中找准自我位置,达到了自我教育、相互促进的目的,以家风促村风,通过道德教化功能,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在农村开展 “文明诚信”活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连续三年开展了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127个村挂上信用村的牌匾,54509户农民获得了信用证书,累积发放小额信用贷款8050余万元。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干诚信事”、“做诚信人”已成为农村良好的风尚,带动了乡风的转变。

  三、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利用“兵圣”故里这一品牌,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滨州惠民)孙子文化旅游节”,大力宣传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从而带动民间传统文化的复兴。建立精神产品创作的激励机制,促进优秀创作人才、优秀文化作品的不断涌现。一批精品文艺作品先后在省、市级获奖。清河镇木版年画《武圣孙子系列》获市首届“孙子文化艺术奖”,并作为市领导出国访问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具有民间特色的延续了700多年历史的“胡集书会”、以泥人娃娃张为中心的“火把李庙会”一年比一年红火。二是以广场文化活动为平台,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已演出的30多个场次,有6万余人观看了演出。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休闲消夏提供了一套文化大餐。在广场文化活动的带动下,城乡居民纷纷自发地组织起秧歌、健美操、扇子舞、太极拳等团体型文体活动,全县上下掀起了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热潮。三是积极开展 “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卫生、文化及涉农部门,采取邀请高层专家作报告、开展科技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学习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到乡镇、村街向干部群众面对面地宣讲,为群众现场解答、解决技术难题。在深入农村开展送戏、送书、送医、送药、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先后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90期,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带头示范户6800余人;发放科技知识明白纸及技术资料8万余份,解答群众咨询4500余人次,现场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000余个;捐赠图书近4万册;演出30场次;义诊群众4600余人次,散发农村常见病防治资料1.6万余份。四是抓好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造血”,建起一支不走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活力。培养发动群众中的骨干把党的基本理论、乡规民约、计生政策、反邪教等内容编成干部群众易听易懂的顺口溜、快板书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利用节假日或传统节日,进村入户巡回演出,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做到了活跃基层、服务群众。胡集镇的“小百花庄户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每年都要演出80余场次。

  四、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立足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一是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革除赌博、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目前,已有1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12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124个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二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创建“文明一条街”活动。把创建活动与加强村庄规划和环境致力结合起来,以清理“粪堆、柴堆”为重点,在“硬化、净化、美化”上下功夫,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卫生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解决农村“三堆”和农民燃料问题,以县财政补贴的形式,指导农民建沼气池1200组。目前,已有35个村率先建起高标准“文明一条街”。四是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立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致富步伐、帮助农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群众“科技致富”能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大力培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三年来,省、市级文明单位为结对村修路30余公里,举办法律、科技、税收等知识培训班40余场(次),帮助17个村建起了农村科技阅览室,建立了8个科技示范园,累计投资100万元。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