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巨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凤云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是重点,难点是乡村和谐。如果没有乡村和谐,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也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乡村能否和谐发展,成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当前,乡村不和谐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慢,认识不到位,部分镇村干部自身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和群众的沟通,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不协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农民的生活环境较差。我国农村虽然免除了农业税,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不交税了,因为现在的农业生产不再是固步自封的小生产,而是日益社会化、经济化的大生产,农民需要自己去购买生产资料,这样无形的税收就转嫁到农民身上。三是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不强,贫富不均等,造成精神世界空虚。同时,偷盗、抢 劫等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诸多影响发展的因素。
一是落后的农民生活现状,再加上农村集体底子薄,基础差的现实,农村基础设施简陋、老化,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困乏。村级财政管理比较混乱,落后的农民生存形式必将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二是资金严重不足。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改造硬环境,也要治理软环境,更要快速发展经济,增加集体积累。乡村道路硬化、农村改厕、中小学校改造、医疗卫生、民风的培养、干部群众素质教育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去支撑。但是,在这方面,国家投入不足,镇里没这部分资金,村里缺少公共积累,有的镇村负债累累,哪有资金去建设新农村。这个单位捐,那个单位包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
三是管理职能不规范。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上级支持,更离不开乡村组织的组织协调,特别是村这一级,必须理顺各种关系,重点要理顺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关系。现在村的行政管理和现代农民的社会角色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化,有个别村的管理职能含糊,农民又缺乏规范约束,这就影响了协调效能,而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最大阻力。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一是必须加强村民自治建设。 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着眼于村的和谐发展,结合换届选举,将群众公认的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村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必须是经营能手,具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破除小农意识,执行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制度。
二是制订村规民约,推进新文化建设,塑造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 要依法治村,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规范的村规民约,使干部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当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出现了碰撞,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让优秀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干群、邻里等关系,让广大群众参与活动,以便受到教育,提高素质。
三是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投入。 发展经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资金搞建设,搞活动,才能实现乡村和谐、社会和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仅仅依靠群众的力量,政府要积极参与引导,更要加大资金投入。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先破坏,后治理,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