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第十六中学 宋修银
先前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国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威海市农村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名优水产养殖和精深加工比重分别超过60%和65%,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我市“三农”工作仍须加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对我国来说,就是全国人民生活殷实、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从城乡对比看,收入情况、生活质量的差距比较大;从农村自身看,镇与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南方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快,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县级、镇级实力迅速增强。我国要建设现代化强国,也离不开农民、农业和农村。加工制造业基地新上项目,需要技能型农民工的参与;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需要“三农”唱主角;建设旅游度假基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主要也在农村。韩、日产业之所以向中国转移,是因为受到了本国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市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而市区面积只有731平方公里;全市248万人口,农村占到了54%。可见,我市要承接韩、日产业转移,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发挥农村在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千方百计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内容。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许多利益正经历重新调整和分配,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才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为平安威海、和谐威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市农村的特点,为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从粮食生产看,威海是粮食销售区,结构调整的空间比较大。从自然条件看,威海地形多样,既有平泊,又有山区,既有内陆,又有沿海,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从对外开放看,威海是沿海开放城市,与韩、日隔海相望,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开发、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明显增强。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投入到“三农”各项工作中去,就一定能把威海农村建设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