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2006-10-18 10:48:46
|
|
|
|
远程教育兴村 劳务输出带村 人才科技兴村
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政府 熊礼富
黔西县把抓好农村先进性教育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突出学党章,让党员强化意识;突出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普遍受益;突出见实效,让群众真正满意。认真解决好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探索出实施以劳务输出带村、人才科技兴村、远程教育兴村的三村建设党建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
远程教育兴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借助远程教育为载体,积极组织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学习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为群众学习技术提供有力的保障,解决群众无技术生产的问题,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走远教+协会+支部+党员的新型发展道路。让广大群众在生产活动之余,积极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在农忙时节,利用晚上带头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田间地头,互相交换意见,把远程教育中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推广开来。站点设置在学校的村,走“村校”结合“5+2”的道路。星期一至星期五为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间,星期六至星期日或放学后为群众收看远程教育的时间,双方互不影响。学校在寒、署假期间要增加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时间。采取远教+教师+党员+群众等帮学办法,切实为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培训搞好教学辅导。把学校远程教育和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和师资的利用上实现 “村校结合”,包村干部与学校教师共同辅导,协调进行。形成一条有效的远程教育管理课件和信息传递纽带,通过开展远程教育“红领巾”课件信息传递队、“小远教信息员”、“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搭建学校生与家长和其他农户之间课件和信息传递的桥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理论培训;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经济薄弱村帮扶现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行实践培训。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自身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他们的致富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办黑山羊养殖示范区、长毛兔养殖场、良种猪养殖场、肉鸽和蛋鸡养殖小区,建立百花梨协会、辣椒协会,带动普通群众争做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
重新镇通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以沼气池建设为载体,以发展沼气农业为依托,立足于改变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一条以沼气池建设“一池三改”为核心的发展路子,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强镇。自2003年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以来,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节约了大量的煤电能源,同时促进了种养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重新镇已建1300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民节支增收100多万元,已经用上沼气池的农民,户均增收800-1000元,沼气池工程已成为重新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劳务输出带村。合理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向发达地方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缓解部分青年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局面,而且可以向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聚大量的资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成立县乡两级劳促会,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通过培训上岗的办法,向发达地区输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外出青年通过锻炼,还会把各地的先进经验带回家乡,引导家乡早日走上科技兴农之路。动员外出党员群众积极带领本乡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为改善家乡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黔西县沙井乡共产党员刘光杰,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务工人熟的优势,带领全村130名青年男女到浙江务工,经反馈,现130名青年月工资均在1200-1500元之间,每人除自己的正常开支外,每年可节余5000-7000元左右,为改善家乡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金碧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通过政府组织有序输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互相引导, 2005年累计输出6036人,比2004年增加了636人,劳务收入达1207万余元,占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劳务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人才科技兴村。黔西县以“六个一”工程为载体,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着力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富民兴村中的骨干作用。找准适合经济发展路子,形成乡镇有支柱产业、村组有种养大户、户户有致富门路的农村经济格局,一村看一村,一乡赶一乡,一村一特,一村一品风格正在形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结合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注重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组织“两强化”建设,不断推进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驻村工作”的目标。在村级组织阵地化建设中,通过县、乡、村三级共同投入,实现村村有综合办公楼,为村干部办公、吃住提供了条件。在支部书记专职化中,乡党委、政府采取选派能吃苦耐劳、年轻有为的乡干部职工到村任职锻炼,同时将部分干部分配到村驻村工作,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到村任职驻村工作的干部原有待遇不变,并给予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采取函授、培训等方式,鼓励驻村干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升学历。截止目前,五里乡10个行政村中,有7个村党支部书记取得了大专文凭,1个村党支部副书记取得大专文凭,其余两个村中均有大专以上的驻村干部,全面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驻村工作的目标。大关镇针对全镇18个村的具体情况,镇党委通过召开党委会,在全镇70多名干部中,选出了12名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干部到12个村协助村“两委”班子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对全县382个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还组建“三农”服务团64个,其中县级服务团6个34人,乡镇服务团58个210人。据统计,至目前,县、乡镇“三农”服务团开展培训讲座125场、开展农技培训课题130个,培训农民76500人次(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3410人)为群众找到了学习培训的有效载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大量的新型复合人才。
|
|
编辑:
杜福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