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新农村 > 征文作品

勇立潮头唱浩歌——山东省龙口市芦头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2006-11-01 09:47:30 大众网
   
近几年,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这个村就是龙口市芦头村。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辛勤耕耘的汗水,正在谱写着一曲绚丽壮美的生命华章。
 

龙口市文学创作室  高贵华

 

   近几年,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这个村就是龙口市芦头村。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辛勤耕耘的汗水,正在谱写着一曲绚丽壮美的生命华章。在他们的脚下留下了一串闪光的数字和奋进的脚印:2005年,全村全年共完成经济收入1.2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200多元。
  笔者在芦头采访过程中,看到的是整洁的街道,崭新别致的住宅楼群,孩子们欢笑嬉戏的身影,村民们勤劳淳朴的笑脸。村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一派亮丽迷人的田园风光。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些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美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围绕搞活集体企业,加大惠民工程投入,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办事就让群众得实惠为宗旨,强化了管理手段,做大了企业,疏通了民情,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该村先后蝉联2001—2003年龙口市“文明单位”,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村镇”、“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山东省幸福村”、“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村”、“山东省小康示范村”、“美在家庭示范村”、“卫生示范村”、“全省优秀交通安全村”等多项称号,村党总支书记王美军还获得“尊师重教”等多个荣誉。
  这些荣誉称号凝聚着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汗水和劳动,是每一名芦头人战天斗地,不断求索、努力拼搏的结果。对芦头村来说,这一项项荣誉,一次次跨越,更是改革发展、科学致富的一个新路标和一个新起点。
  在胶东半岛这个美丽富饶、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地上,芦头村犹如一颗明珠,正日益折射出她熠熠的光辉。让我们走进芦头,去揭开她新农村创建的面纱,吟唱 这曲勇立发展潮头的浩歌。

扭住经济不放松   一心一意谋发展
  芦头村是龙口市芦头镇政府驻地,是镇文化、经济、商业中心,由南芦、北芦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00户居民,1900口人,耕地57公顷。在改革开放初期,芦头村曾一度斩露头角。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开始成为制约企业再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开始下降,效益滑坡,有的企业亏损严重,有的企业负债经营,有的企业甚至停产倒闭。由于经济效益差,造成银行贷款额不断攀升,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全村企业让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到1993年11月,村集体企业欠债累计达830万元,部分贷款拖欠银行利息多年,没有能力偿还。
        面对芦头村企业困境,群众议论纷纷,意见很大。两委班子也非常着急,但束手无策。镇党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调研,研究认为:芦头村发展村办经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造成目前困境主要是人的因素,缺少一个有魄力、有头脑、能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经过考察,市委工作组和镇党委很快发现一位很会赚钱,又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伍军人,他就是现任党总支书记王美军。
  王美军退伍后,办起了镇第二建筑公司,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效益连年攀升,其本人又热心助人,有很强的经营意识和感召力。见过王美军的人,都说他有能耐,是个干大事的材料。
  其实,在王美军从事个体经营期间,一直比较关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村企日益滑坡的状况,他早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1994年,他带着镇党委的信任和全村人的重托走马上任。在他就任第一次会议上,就敞开心扉地说,党员干部脑子里要装着发展,心里要想着群众,办事就让群众得实惠。他明确提出了,以村集体企业为突破口,重振集体经济的决心。
  会后,王美军和新的班子成员走进企业,从产品原材料、企业人员配备、生产流程、产品销售、市场营销、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摸清结症,找准脉搏,查找出了村办企业经营管理的弊端。经过认真研究,村两委决定:一、选拔能人。选拔了4名有经营头脑、综合素质较高的经济能人担任四个企业的厂长、经理。他们一致认为,创一流的效益要一流的队伍,而一流的队伍要有一流的管理者,领导者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二、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行“四统一”、“三挂钩”的管理制度。“四统一”即企业账目由村里统一管理,利润统一上缴,技改统一投资,工资统一分配;“三挂钩”即厂长、经理的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与非生产性开支挂钩、与上缴利润挂钩;三、蹲点协调制。新班子成员分别挂职对应企业,长期靠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形成上通下达的直接贯通。
  通过这些改善措施的应用,企业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周密、高效、合理的管理机制。村里对企业管而不死,放而不乱,有效地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调动了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党总支一班人经常深入车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为企业出点子,想办法,研究市场。书记王美军在对纸板厂生产工艺进行深入考察后,认为必须进行技改,引进新的技术用于生产。这项技改成功后,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产品质量同时上了一个台阶,深受用户欢迎。
  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探索、不懈奋斗,芦头村集体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递增。仅纸板厂的利润就由过去的30万元,猛增至330万元,效益最好时达900万元!1995年5月,芦头村一次归还农村信用社贷款214万元,令农信社主任大喜过望。全村干群精神振奋,干劲倍添,热情高涨,集体经济持续快速膨胀。
        到1997年10月10日,芦头村共偿还银行贷款本息1180万元,外债190万元,内外债务全部还清。从村新的一届两委班子成立到全部还清债务,只用了三年九个半月的时间!这一天,镇党委书记携农村信用社领导来到芦头村委,为全村干部群众庆功,为该村战胜困难、不断发展的精神喝彩。
        至此,芦头村以集体企业为突破口的翻身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各企业进入了资本运营、经济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村里有了积累,两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先后扩建了纸板厂,做大了建筑公司,兴建了果蔬公司等5处企业,鼓励与支持发展私营企业20多家。2005年,纸板厂的销售收入达6500万元,盛兴果蔬公司完成出口创汇470万美元。村里同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结束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发展养殖、种植等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收。经过数年滚动发展,以村办企业领军,以农业和商业为重要补充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村领导班子兑现了“让群众得实惠”的诺言。

规划新村变旧貌        走进幸福新天地
  在村企走出低谷,大展雄风的同时,村两委认为应当拿出部分积累,让老百姓过上有钱的日子后,过上幸福的、高质量的生活。古老的村民居住环境与经济大发展很不相应,更与村民幸福生活的愿望差距很大。
  以前的芦头村,道路狭窄弯曲,坑坑凹凹,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身泥。街道两旁堆满了土堆、粪堆、石头垛,而一些农户更是将门外圈草园、盖车库,使本来就狭窄的街道,变得行走非常困难,有时造成交通堵塞难以疏通。再看居民的房子,高高低低,千奇百怪,很不美观。个别居民建房时任意增加房基的高度,造成雨天积水,整段街道变成了小河,由于没有排水的设施,致使积水街道多日无法正常通行。村民围绕生活环境发生的纠纷此起彼伏,村干部使出浑身解数,整治街道、铲除三大堆、排解邻里纠纷,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正当芦头人深受村居环境困扰而愁眉不展时,山东省创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示范区活动在全省展开,其创建模式了给芦头人以心灵的震动。村两委班子根据其创建指导意见,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最终通过决议:规划建设新村,彻底根治村居环境,让全体村民感受经济大发展中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新生活。
  新村规划是牵涉全村600户人家切身利益的大事,村两委不敢丝毫大意。他们先后召开五次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组织群众讨论,全面征求村民意见。最后一致通过旧村规划方案,确定在南芦、北芦两个自然村之间规划建设新村,两个自然村逐步向新村迁移。同时,将改造规划方案上报镇市两级政府。1997年10月16日至18日,龙口市分管市长亲自带领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并对资金、土地等重大问题专门进行了可行性的研究。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新的建设方案出台:实行群众出资、集体补助、统一规划建设,鼓励群众折旧换新,采取置换方式分批次搬迁。
  新的建设方案占地面积360亩,而原来两个自然村占地670亩,新村的建设将节约土地300多亩,将节约的土地复垦还耕。当年的10月26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该村建设方案。紧接着,该村聘请省建设规划部门,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定位,为全村做了总体规划。
  如此大规模的设计建设是芦头村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村两委规定:凡芦头村村民,原有住房不分新旧、用途、面积,只要拆迁,村集体即补贴该农户20000元。这一补贴政策包含了村两委扶助经济相对困难的农户的良苦用心,原因是原有房屋公正作价的难度相当大,而原有房屋好坏、大小与居住者的经济状况是基本一致的,补贴政策在保证原有住房较好的村民不吃亏的前提下,使房屋陈旧、面积较小的住房的补助远远超过市场造价;对没有旧房和拆的需要购买楼房的村民,可享受成本价格,外加12000元的补贴。
  方案的出台,大大激发了村民拆迁的热情,老辈们日夜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马上就要变成现实。村两委充分理解群众对旧村改造的愿望和心情。楼房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购、施工队伍的选择、工期的保证、工程质量的优劣等准备及建设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党总支书记王美军是一个精通建筑行业的人,他对此次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从面积、用途、方便群众生活等各个角度反复推敲,力求最佳的使用效果。建设期间,他从车间到工地,一天要跑十几个来回,忙得团团转,有时带病工作,对建筑质量精益求精。
  到1998年底,第一批新村居民顺利入住。至2005年,新村建设基本完成,共建成单元五层楼20幢,独门独院二层别墅楼280幢,临街商住楼56户,小面积五层单元楼1幢,铺设街道 10条,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至此,全村80%的村民喜迁新居,400余户旧房全部拆除,土地全部复垦。
  如今的芦头村,楼房林立,整齐有序,楼前楼后,街道两旁树木成荫,芳草凄凄,纵横交错的水泥大街,宽阔平坦,一尘不染。晚上路灯亮起,霓虹闪烁,走在大街上,凉风习习,让人身心舒畅,惬意无限。进入村民家中,各种电气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过上了准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
  采访过程中,王美军书记表示,再过三年,新村建设将全面完成,过去那个脏乱差的芦头村将全部消失,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对部分经济特困户和部分居住在旧宅里老人,村两委仔细研究,推出更加优惠廉价的政策,决定增建一批面积较小的高层单元楼,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分给困难户。

经济文化两手抓     全面建设新农村
  勤劳的芦头人尝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甜头后,想到了精神文明的创建。部分村民认为生活小康了,该知足了,该松一口气了,赌博和封建迷信思想开始抬头。这种情况引起了村两委班子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从1999年开始,芦头村先后持续投巨资,建成了幼儿园、敬老院和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6000平方米。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后,解决了幼儿入学、老人赡养和文化生活等系列难题。特别是文化活动中心是目前胶东地区乃至山东省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村办文化娱乐设施,落成后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的人群,博得党政领导和游人的啧啧称赞。它坐落在新村的东南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芦头人的艺术构思,园林中央的七层观光塔可俯瞰全村,美丽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中心大楼端庄气派,文化气息浓郁。中心大楼里配备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80台套,每天吸引着大批村民来此健身娱乐,提高了生活品位。棋牌室、健身操场、台球室、乒乓球室、网球场则满足了村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中心还开辟藏书达万册的图书馆,购置了14台电脑,创建了电子阅览室,成了村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场所。陪同笔者采访的村委王主任说,阅览室成立后,村里很多年轻人把午觉都免了,学习的劲头让人肃然起敬。
  文化活动中心成了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的理想之地,村民亲切地称为“文化大院”。王主任告诉笔者说,文化大院吸引了附近10多个村的村民,他们一有空闲就来到这里,有的成了这里的常客,村里对外村来此健身、学习、休闲的人一律免费。这几年,芦头村没有一例刑事犯罪,邻里纠纷大为减少,村民的素质日益提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芦头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又一项举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越性。村集体经济好转后,村里就实行了补贴救助制度,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这个村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群众的电视收视费、自来水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净化水费一律由村集体承担。全村60岁以下的村民每年享受840元的生活补贴,60岁 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440元的养老补助。同时,村里每年还至少拿出20万元对有经济困难、有重病的村民及时给予补助,使这些弱势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近几年,芦头村以村里一流的文化教育、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充裕的人力和财力作保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经常在重要节日,组织村民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计划生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融、知识、趣味、娱乐为一体 的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他们定期邀请市吕剧团、歌舞团和镇业余宣传队到村里演出、宣传。广泛开展了“争做文明公民、建设美好家园”,“十星级文明户”,“现代文明家庭”, “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文明创建活动,深受村民欢迎。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村民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提高,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村风民风。
  在芦头村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中,“三区”建设日益形成。这三个区分别是居住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娱乐功能区。居住功能区要完成全部旧村改造,让村民彻底告别旧居,走进新生活;文化功能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让芦头村村民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娱乐功能区以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扩建功能建设,改造村民几百年生活方式,培育现代文明新风尚。
  如今的芦头人伴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居住、文化环境的巨大改变,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景,正在芦头人的努力奋斗中变成现实。

  编辑: 杜福
 
 相关新闻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项工作要求
· 济南发展县域经济 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
· 大抵有基方筑室——谈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建...
· 打牢“四个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工农两线齐手抓 共建文明新农村
· 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小康化的调查与思考
· 实施“党员认岗服务积分制”探索党员服务...
· 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激发内部活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