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环保局 曹国选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趋加剧,当代人、特别城里人的心理需求普遍趋向绿色生态型,生态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方式。作为自然生态资源集聚地的广大乡村、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优势 客观地说,“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乡村较之城市,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交通通讯不便,教育程度偏低等。特别是思想观念落后,不会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创业,情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卖苦力挣钱养家糊口,而且外出打工的大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人,造成乡村劳动力资源缺乏,土地荒芜、资源闲置的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在贫困乡村更显突出。即使有些乡村迎合生态旅游的大趋势,也兴办起“农家乐”、“田园游”、“土菜馆”、“特产店”之类的企业,无奈苦于人力资源缺乏,设备设施差,服务水平低,因而经济效益也比较差。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存在的诸多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乡村极富特色的、深藏文化底蕴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不可低估的,也是都市所不可比拟的。乡村的山,千姿百态;乡村的水,奔流不息;乡村遍地,竹木葱茏,鸟语花香;与青山相依、与溪水相伴的民居民寨,风格各异,美不胜收。目前,有的乡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景观景点景区,已经使这些古朴的自然美景锦上添花,新的旅游亮点如珠,不少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旅游业蓬勃兴起,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不少亮点还处于绿荫的笼罩中,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处女地锁在深闺人未识,有待有识之仕开发利用而成为新的旅游亮点,这就是我们致富的潜力所在。 二是乡村民间文化独特。在许多乡村,一座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一条河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一个不显眼的建筑,一棵普通的树木,也有一段美丽的佳话。乡村历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浓郁淳朴,五彩缤纷。民间文化、特别是原生态文化主要蕴藏在广大乡村,山里人生日喜庆、祈福祈寿、还愿感恩等等,少不了举办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每逢这些喜事善事之类的大事,乡村便离不开祭祀、娱乐和酒宴等活动。祭祀活动自古以来便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每一次这样的活动无疑都是一场乡村文化盛会。城里人不甚了解的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外族人不甚了解的民族文化,能够让游客大开眼界。这些独居特色的人文资源的发掘、整理、创作、传播,给旅游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是乡村原生态文化发掘、整理、创作的动力,是乡村原生态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媒体和载体。 三是乡村环境质量优良。在现代科技信息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成为影响人们生存、健康和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人们渴望有一个能“喝上洁净水,呼吸上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睡上安稳觉”的优美环境生产生活,渴望吸取绿色有机营养精华,降低污染危害,调节生理机能,维护生理平衡。随着人们的知识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生活美、文化美、风景美欲望日益强烈,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心理需求日益强烈,希望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生活由“小康型”向“生态型”升华的人群越来越众多。广大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相对城市目前还是难得的净土,乡村的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特别是生态环境质量,都市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优质环境,吸引了繁华似锦的都市人的目光,吸引了早己踏遍名山大川、旅游圣地的人们的脚步,成为都市人生命意识中如日中天的一大亮点。于是,广大乡村成了城里人的理想去处,旅游休闲的热门目的地。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也吸引了旅游开发商价值取向,给广大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创造了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准确把握发展乡村旅游的两大原则 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道热门话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意识也趋向绿色生态型,穿着注重棉麻丝毛制品,棉麻土布服装,成为市面上的高档、畅销商品;居住青睐生态小区,厌烦闹市区,厌烦高楼大厦;饮食热衷于绿色、有机和保健。在一些乡村、特别是处于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到“农家乐”吃土菜,喝土酒,买土特产,成为城里人双休日、节假日休闲度假的一大快事。如笔者所在地,地处湘、粤、赣“红三角”的郴州市,环境质量长年优良,一年四季空气清新,优质水长流,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宜人们休闲度假,促使该市生态旅游事业蓬勃兴起,势不可挡。“十五”时期,全市旅游服务业经济收入保持了高于20%的增长速度。但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守两大原则。 一是保持地方特色。首先,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必须维护原景原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但又必须是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破坏性开发,随意性利用,暂时性发展,既违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违背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提必须要突出当地乡土特色,保持自然生态的原貌,田园风光原景,农家生活原味,即使艺术“造假”的行、游、住设施构建,也应逼真。因为只有各地独具特色的生态原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神韵,才是最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郴州市境内的东江湖之所以能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就是因为这一景区天造与人为相映成趣,独具特色,让人观景可觉自然之亲,悟理可感天地之灵。当然,笔者并非否定人文景观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为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史。科学规划建设一些与目的地自然原生态神韵相合的人文景观,点缀自然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才能更加“活”起来。其次,开发乡村人文资源,必须确保原汁原味。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酿制出一种特色文化。这些千姿百态的特色文化,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丰富中国乃致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但是,人们往往忽视民族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误认为这些“下里巴人”之作难登大雅之堂,也没有看到这些让外地人感到新鲜优雅、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乡土艺术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力,致使众多民族、乡村艺术资源闲置浪费。郴州市处于五岭腹地,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间原生态文化丰富,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试想,游客在茅草屋观景听风,畅饮高山菊花茶,品尝湘南美食,欣赏文艺表演队简单却古朴的原生态文艺节目,还可以行走在“林中之邑”的青石路上,感受自然、淳朴的乡间风貌,岂不别有一番情绪?因此,要认识到珍视“自己的”文化,是活跃景区氛围、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文化品位、获得经济效益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只有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形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的亮点。再次,开发乡村特色资源,必须保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还是当前农村文化的主旋律。挖掘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必须注重整理提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得将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的东西当作文明成果进行传播展示,危害游客、特别是未成年游客的身心健康。同时不能顾此失彼,不惜以伤害自然生态原貌为代价,去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当前,乡村举办红白喜事、庙会香会,传统的拜寿拜堂、哭嫁哭丧等文化形式也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出现一些消极文化现象,如加官做道场等等。因此,挖掘利用民间人文资源,既要充分吸取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要注意剔除封建文化糟粕,抵制腐朽没落文化,还要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文化活动,遏制消极文化发展势头,为广大游客提供健康有益的人文环境。 二是提升文化品位。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乡村旅游开发,仅靠普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是不行的,必须注重发现可供旅游的景区景点,使之成珠成串,以吸引游客追求生活美、文化美、风景美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但这种想象并非胡思乱想,也不是空想幻想,而要既重其形,更重其神,使之形神兼备。既重其俗,更重其雅,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乡村独具特色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区一景,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这些美妙动人的传说,都是我们前辈的创作,宝贵的精神财富,难得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旅游事业的高速发展,“吃祖宗饭”显然是不够的,“吃祖宗嚼烂的饭”,时间长了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必须不断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才能适应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其次,要有超前的创造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持生态原貌是基础,艺术创新是手段,而且必须在大胆创新的同时,要有超前的创造,使对原生态的创新向着深度、广度、精度、高度发展,形成与时代节拍相吻合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业,以满足游客在行游住食购娱各环节的需求。如当代已经进入声光电子等高科技时代,我们的旅游文化形态和文化产业总不能还在原始状态徘徊。要知道,没有时代先进文化衬托的旅游景点景观及其产业,是没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要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民俗风情特色,进行艺术性创新,自然景观如此,人文景观亦如此,其他旅游产品更要如此。要着力发展生态美食产业和生态工艺美术产业,让那些过去人们看不上眼的土特产变成了时髦的“绿色食品”,各式各样的工艺美术品成为身价百倍的旅游产品。这样,土特产品的开发成为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这既能促使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贫困乡村切实改变传统的“务农”观念,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再次,要扩大品牌影响力。旅游服务业必须要有品牌,旅游服务业经济效益必须依靠品牌,品牌则依靠“自己的”特色,就象文学创作一样,努力实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目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似曾相见”的产品。这些极具个性特色的品牌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包括旅游景观景点,包括旅游线路,也包括美食工艺美术产品。特别是乡村旅游,必须以绿色产品为基调,全力开发传统工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建设特色旅游商品街,发展乡土气息浓郁的 “农家乐”的做法等,都是乡村旅游富有个性特色的精品力作,必将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一颗颗“摇钱树”, 还能收到推介宣传目的地、提高目的地知名度的强烈效果,值得广泛推介和借鉴。如郴州市近些年来连续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态旅游节,切实改变了原来旅游“老三篇”的格局,旅游景区、景观、景点的开发和提质利用迅速加快,打造了东江湖、便江、飞天山、王仙岭等一批颇具特色的风景区以及一批温泉休闲场所,促进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这些旅游景区、景观、景点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就是乡村蕴藏的丰富资源。正是这一个个自然人文亮点,使郴州市成为一颗璀灿的旅游明珠,并且促使其成为中外闻名的“红三角经济圈”。 三、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对矛盾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将为旅游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光明的前景。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不顾生态资源的保护,造成了生态的极大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那么不仅会断送乡村旅游服务事业,而且会严重抑制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现有农业发展基础的大破坏,农业经济的大倒退。因此,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服务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对暂时性矛盾,处理好与这对矛盾相关联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后代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旅游经济与农业经济“双赢”,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拒绝污染经济。随着乡村旅游服务事业的发展,旅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工艺美术品制作加工企业随之兴起,旅游区的生活污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车船油污污染以及各类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值得一提的是,在迅猛异常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浪潮中,一些为富不仁者也在“土”字上做起了邪文章。他们有的采用“洋”办法,将并不具特色的东西穿上“土特产”的外衣,贴上“绿色产品”的标签,成为市场上的高档商品;有的干脆采取土办法,在低价收购的劣质土产品、甚至禁止销售的有毒有害产品中,直接掺入禁止使用的添加剂,达到增强色、香、味的强烈效果,大量充斥市场;有的甚至采取赤裸裸的卑劣手段,在动物宰杀时直接注入未经任何处理的地表水,使得美食佳肴变质变味,成了有毒有害商品。于是乎,貌似绿色、实则污染有害食品成了生态饮食品,深藏寄生虫的野生动物食品和野生动物冒牌食品成了山珍海味,这些行为不仅玷污了美食文化、损害了生态文明声誉,而且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广大游客心身健康和人身安全,最终将影响旅游区的声誉,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更有甚者,随着城市、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名目繁多的违法污染企业逐步向监管力度较污弱、隐蔽度较强的广大乡村转移,选择生态良好、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土法上马,致使宝贵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富饶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给广大人民崇尚生态文明的美好心境蒙上了可怕的阴影,让走在乡间土路上的游客们大煞风景,也给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设置了危险的障碍。因此,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严格防范环境污染,拒绝污染经济,让青山、绿水、蓝天永远保持强劲的吸引力。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严防生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诞生旅游文化的前提。乡村旅游服务事业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自然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吸引力。但是,有些乡村急于摆脱贫困,千方百计出奇招塑造形象,意在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惜毁坏风景林、甚至原始森林,开辟旅游景区,塑造人文景观、庙宇道观,兴建游乐场所;不惜重金,把充满乡土气息民居民宅改造成“洋”式楼堂馆所,把砂石山路拓展成宽敞的水泥柏油大道;为发展美食文化产业,不惜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实在破坏了目的地绿色生态原貌,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心办成了坏事,得到的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削弱了旅游业本身的后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更美好,更神奇,更具吸引力。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建立循环理念。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应该具有循环型、节约型理念。首先要合理开发生态资源。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在满足旅游产业所需资源量的前提下,兼顾资源所具多元素的特征,开发生态资源,避免因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损失。其次要科学利用生态资源。鉴于多数自然生态资源是一个多元体,开发利用中必须克服顾此失彼、去“粗”取精的做法,应该扩大外延,综合利用,多出附产品,确保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最大化,这是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再次要努力实现循环产业。旅游产业要发展成为循环体,必须挖掘再生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潜力,使之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浪费,实现清洁生产,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生态型旅游产业化路子。 |